第91部分 (第1/4页)

两战之后,军中对鞑子的恐惧之感尽去,连杨波也是如此,想想也是这样,纵观华夏千年的历史,比鞑子精锐的异族多得是。

即墨营虽然损失了四百人,明日依然可以继续上城头血战,问题是,岳托他们舍得在旅顺城下这样白白消耗他旗中的精锐吗?

想到这里杨波心情好了不少,对着张世雄说道:“把阵亡士兵名字记录好,等回去要抚恤他们的家属,其他的重伤员也要尽力抢救,不能放弃一个。”

张世雄点头称是。

杨波又道:“把那些鞑子首级砍下来腌制,今晚派人连夜回登州报捷,并催促补充器械等,至于那些俘虏的鞑子暂时关押着,还有其他用处,但要把他们手脚挑断,省得看守费事。对了世雄,那两个犯错的火炮手怎么处置的?”

张世雄在一边面无表情的接口道:“填装手打三十棍,关禁闭,记大过一次,瞄准手因为将功补过,把铁壳弹扔下了城墙,鉴于身受重伤军棍就不打了,且记下大过一次,日后犯错再数罪并罚”

杨波微微点头,这个张世雄还算是有些分寸的。

杨波转头,对着教导营的代表说道:“这几日你们要把旅顺的百姓组织起来,李惟鸾他们搞的还是太粗糙了,你们把百姓分工不同分别编制,比如救护,修补,杂役,夜间巡逻,协防,搬运等小队,妇女则是浆洗,医疗,做饭,制作守城器械等,每一个小队都要派一个人担任领队,任务要安排好,旅顺不缺米粮,你们把百姓今日劳军的粮食按户归还给他们,但以后每一顿的消耗量都要控制好,不要象今晚这样一窝蜂煮了大一堆,吃不完浪费了。”

几个教导营的代表点头,把杨波的话逐条记了下来。

杨波又对张世雄说道:“旅顺的军纪要监督好,军士们的营房也要修葺起来,还有,鞑子攻城最喜用奸,内应我估计是没有,要不黄龙守城的时候早就出事了,但现在何九他们不在,这事儿你要上上心。”

张世雄点头。

杨波挥了挥手:“就这样,告诉他们要群策群力坚守旅顺,你们先出去,我要一个人静一静。”

说句实话,若是给杨波多一年的时间,占据旅顺便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现在他面临的问题是,手下的兵员不够,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向严坤之要人,登州大乱之后,饥民遍地,招募这些流民来旅顺屯田开荒,把其中的青壮编入辅兵就能立马解决他的困境,杨波的计划是,招募五万流民,用来养五千到八千的士兵,这个基数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想来严坤之也正在头痛登州大批饥民的安置,如果能处理好了,这可是他的政绩之一,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唯一的阻碍就是朝廷能给多少银两的安置费,既然要朝廷出银子养兵,那总得有个名目才行,杨波思考了半天,还是抛出了关宁,旅顺,东江的三地联防构想,虽然是老调重弹,但现在的形势又有不同,经历登州之乱后朝廷两大水师覆灭,旅顺在几乎失掉的前提下硬生生的被自己夺了回来,旅顺的特殊战略位置朝廷的大佬比自己更清楚,现在重提三方布置策,说不定能说动朝廷从辽饷中分润点碎屑出来亦未可知呢。

如果黄龙没死,杨波也不会想这么多,当时决定出兵旅顺一是为了锻炼队伍,打击鞑子,二来无非是交好黄龙,再从东江水师这里弄点船儿跑跑海贸,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现在黄龙死了,这些事就不能不考虑了,给周光壁什么样的身份不会引发东江旧部的不满,如何让即墨营名正言顺的留在旅顺,李惟鸾如何安排,东江各岛的反应都要考虑,东江总兵这个位置又会落到何人头上,还牵涉了其他一些人事方面的调动,让杨波这个小小的指挥佥事操心不已。

所有的计划都必须先说服一个人登莱巡抚严坤之,如果没有他的认可,所有一切都是空谈,而让严坤之认可的关键是,现在能牢牢守住旅顺直到鞑子退兵再说。

还有一个让杨波忧心的顾虑是,两战过后,即墨营的战斗力肯定会震惊朝廷上下,想低调都不行,万一无法在旅顺扎下根,没准在有心人的拾掇下,即墨营反而先被朝廷调到辽镇,跟着关宁那些骄兵悍将的屁股后面吃灰,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亏大发了!

想到这里,杨波准备开始提笔写信给温体仁,但想来想去没想出太好的理由能说服温体仁,也就罢了。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杨波上城墙督战,黄金山上的红夷大炮准时开始发射,听到鞑子并未打算攻城的消息,杨波这才松了口气,只是叮嘱各部主官要让士兵注意躲避炮火和飞溅的碎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