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 (第1/4页)

的情况下说服了原三大贝勒默许,年少的三兄弟忍泣吞声,其后,皇太极又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的正蓝旗收归己有。

从此,他独领两黄一蓝三旗,在八旗中实力最强。

可以说,皇太极凭借着一些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段,已经获得了绝对的实力和权威,但他依然不满意,借着旅顺兵败的借口,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首先是向旗权开刀,皇太极称汗伊始,就着手削减诸王旗权,断然提高固山额真的地位和职权,命他们参议军国大事,天聪五年他就已经效仿明制,设定了后金主要的行政机构如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来各部都是由各贝勒兼任主管,下设满承政两员、蒙古承政一员、汉承政一员,参政八员,启心郎一员。参政以下各官员各部数额不一,借着这次的兵败,皇太极处置完户部尚书德格类之后即下令,停止贝勒领部院事,将六部的权利全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随后又颁布《离主条例》,规定:凡牛录属下人,或奴仆有讦告其主私行采猎,隐匿出征所获,擅杀人命,奸污属下妇女,战士有功不报,压制申诉等项属实者,准予离主。

最后,借着旅顺兵败的东风,皇太极抛出了蓄谋已久的蒙旗军和汉旗军的构建设想,并获得通过。

在这之前,投奔后金的蒙古部落都被编成牛录,大部分归在满八旗的名下,比如喀尔喀部,科尔沁部等,这就是满八旗下有百分之二十的蒙古人的原因,老汗时代只有两个蒙古旗是独立的,现在皇太极决心把所有蒙古各部都独立出来,暂时编为五个旗,科尔沁、奈曼、敖汉各部牛录再加上喀喇沁部的三十个牛录。皇太极实力再次膨胀。

皇太极当初单独建立汉军旗可谓是用心良苦:扩大兵源,以汉攻汉只是表面现象,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于削弱八旗诸王贝勒的权势,打破他们对军队的垄断,削弱他们手中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

之前的汉军旗其实只有两旗,皇太极早就想将孔耿二人麾下数万汉兵也编入汉军旗,无奈在两人归附的条件中,自己曾亲口允诺过让他二人各自带领本部兵马,自成系统,现在怎么好出尔反尔?

没想到旅顺之战两人大败而归。为了减轻罪责,在心腹苏克萨等的穿针引线下,二人上疏提出主动编入汉军旗,所部兵马交皇太极所领,这可谓正中皇太极下怀。

于是皇太极把汉旗军分为四旗,每旗设牛录十八人。固山额真一人,梅勒章京两人,甲喇章京四人。四旗共计两万四千人左右,孔耿二人加上马光远,石廷柱等分任固山额真。

除了旗权和蒙汉旗外,他还借机抛出了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合称三院八衙门制度。进一步削弱旗主权势,加强集权,在官制建置的同时,还推出了武职满名等级制度,但这项制度实行的阻力很大,需要时间慢慢的分化拉拢一批,打击另一批,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效果。

就这样,凭借一个小小的兵败旅顺借口,皇太极便一石数鸟。大获全胜。在军事上,他独领两黄一蓝三旗和蒙、汉四旗,放眼整个八旗再也无人是他的对手,哪怕其他人勾结在一起。政治上,他不但把诸贝勒的参政权削弱到最小。甚至连旗权都受到了大幅的冲击,可以说,只要他一煽动,其余各旗下辖牛录再也没有之前的那种团结。

然而,皇太极需要平息众人兵败旅顺的怒火,以及否决随之而来再次出兵的提议,他需要时间去消化夺取的这些胜利战果,皇太极的对策很简单,怒火是一回事,利益又是一回事,你们谁不服气的,可以自己去啃啃这块硬骨头。

果然,第三天朝议的时候,镶白旗的多铎在阿济格的撺掇下就跳了出来,大声疾呼说这场失败是无法忍受的,特别是在占据了旅顺之后还被明军赶了出来,这是后金恒古未有的惨败,若不派出大军扫平旅顺,对旗人士气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对大汗个人的权威也是不利的云云……

皇太极盯了一眼阿济格,又看了看多铎,沉默不语,平心而论,旅顺救援的这股明军给他一种非常怪异的感觉,就像埋伏在草丛里的毒蛇那样,却突然对岳托他们伸出了獠牙!

可无论是旅顺之战还是金州之战都没能获得有用的信息,也没能抓获一个俘虏,甚至连这股明军是哪一部的兵马都不知道,只知道明军的旗号打的是东江旗号,查来查去很快就排除了这个说法,对于金州那个甲喇章京的说辞,皇太极是嗤之以鼻的。

但无论如何,皇太极也必须有个说辞,当初是他力排众议,说服众人出兵夺取旅顺,现在两旗损兵折将,他必须有所表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