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1/4页)

姚老太爷不明就里,上前接过打开看了看。

“这不是西夷的计时器吗?”姚老太爷见多识广,也曾经看过这种座钟。

杨波笑了笑:“依姚老太爷之见,如果这个座钟运到江南一带。能卖多少?”

姚老太爷仔细打量了一番后,却道:“东西做工是不错,可惜老夫却看不懂这个时辰。”

看到杨波坚持的样子,姚老太爷沉吟片刻道:“老夫也不敢妄言,约莫四十两左右吧?北地这东西倒是不常见。”

杨波点头到:“老爷子,可有兴趣做这门生意?这座钟是我这里生产的。”

姚老太爷张大了嘴,愣了半天才说道:“难道?难道这西夷计时器是知闲做的?”

看到姚老太爷来了兴趣。杨波默默的撸起了袖子。

“不瞒姚老爷,这个是新鲜出炉的样品,还有几道工艺未能解决,据我的消息,同样的座钟在南京府售价五十两银子,湖广一带六十起价还没有货,现在姚老爷明白了吗?”

姚老太爷狐疑的看了一眼杨波,问道:“知闲究竟意欲何为?还是直说好了。”

“我要一个中间商把座钟贩卖到江南一带”杨波干脆直说了:“原本我打算自己出售,但最近周转不开,另外也没有渠道。”

姚老太爷做了一辈子生意。自然是明白人,他站起来仔细打量着座钟,一个技工在杨波的授意下替他讲解座钟的一些知识。

“北地不行?”姚老太爷突然回头问。

杨波摇头。

“倭国呢?”姚老太爷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杨波继续摇头。

“只能贩卖江南?”姚老太爷叹息一声,很是遗憾。

杨波大笑道:“江南还不够吗?”

姚老太爷点头,重新坐了下来。满脸严肃的说道:“说吧,什么条件?知闲向来精于算计,老夫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送走姚老太爷后,高鸿忠满脸钦佩的望着杨波,刚才大人巧舌如簧,不但把姚老太爷这次海贸的利润全留了下来,关键的是大人只给了一个口头承诺,什么东西都没给姚老太爷带走!

做生意能做到这种程度,让高鸿忠感慨不已……

杨波心里却是在苦笑,这个座钟放在后世就是个不良品,不但玻璃都没镶嵌,里面的齿轮,弹片因为公差的缘故,完全使用手工打磨的方法才勉强安装起来,上一次旋只能走半个时辰就卡死,汤若望的工厂总共才生产了两台,上次那一台打磨的质量稍好,让杨波做人情送给温体仁了,但不管怎么说,这门生意总算是做成了。

说起来,姚家和他从不共戴天的仇人到现在配合无间,一路走来也算不容易,完全归功于姚老太爷的慧眼识人,当然杨波也不会亏待他,只是这还需要时间……

杨波对这个时代的商人一直怀着戒心,他知道后世鼓吹的八大“晋商”是如何发家的,他也知道铁岭,开源,抚顺,辽阳等地的失守与商户收买细作有很大关系,经过几次接触后,姚家愿意跟着他挣正当的银子,姚老太爷不但帮他度过几次难关,还主动放弃了北地的几条商业路线,不能不说,杨波对姚老太爷的魄力还是很满意的。

“高叔,还要辛苦你了!”杨波有些歉意的对高鸿忠说道,这次他歇不到几天又要出海,回来则是要等到明年了。

“大人见外了”高鸿忠腿脚不便,只能微微躬身道:“阿莲是我一手带大的,现在有了好归宿,我心里欢喜都来不及,再说了,当海匪终有失风的时候,现在大伙儿都走正道,挣正当银子,元祥那小子还当上了水营把总,我虽然是粗人也知道都是托大人的福才有高家今天,魏大人办事我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不辛苦,海上跑惯了!”

“等大牛他们能独当一面了,高叔就留在旅顺享清福吧”杨波点头道,心里却是盘算着,这次是不是多放几条船跑跑?郑一官看在熊文灿的面子上也不敢和自己撕破脸,有什么担心的?

“等温方到了,还要和他合计合计这事才行”杨波送高鸿忠出门,一面心里盘算。

“大人,小人,小人还等着抱孙子呢?”高鸿忠最后留下一句话让杨波压力很大……

第七十八章破局(上)

过了两天,津门伍掌柜带着两船粮食来到旅顺,他欢喜无限的运走铜料,还预付了下一趟海贸的定金,这让杨波手头的拮据稍有缓解,但自己控制了水师却替别人搞运输实在有些不划算。

就在杨波准备召集商贸司和海贸司众人商议时,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