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4页)

“别胡思乱想,闾丘策不是说了么,你身体很好,”高演伸手揽住玉清的双肩,“我身体也很好。”

玉清眨眨眼睛,看向高演,“闾丘策为你诊脉了?”

“是的,”高演唇边勾出笑意,“闾丘策说,这段日子,有个人常常让他诊脉,他不放心,所以也看了一下我的脉象。”

玉清努努嘴,自从得知宋璃怀孕后,除了信期那段时间,她几乎隔两日就会去请闾丘策把脉,“闾丘策怕是也烦了。”

高演宠溺一笑,想到日里,闾丘策向他抱怨,说王妃时常找他诊脉。他就知道,以闾丘策的个性,若非玉清太过频繁,闾丘策是断断不会抱怨的,“闾丘策也说过,越是如此,越要心情舒畅。

“也对,可能真的是机缘未到,”玉清无奈的抿唇一笑,“高演,要不你纳……”

一个妾字尚未说出,高演已经将玉清的唇封住,拥她翻入鸳鸯锦被中,伸手一扬,烟罗床幔悄然而落。

☆、除弊制鲜卑骂汉人 揽月亭玉清救高演

高殷即位后励精图治,极为关注民生,诏款徭役。曾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风俗,问人疾苦;整顿吏治,一时间,政治清明。

乾明元年春,诏九州军人七十已上,授以板职。武官年六十已上,及癃病不堪驱使者,并皆放免。土木营造金铜铁诸杂作工,一切停罢。

说是皇上下诏,公示天下,实则是在皇上的支持下,为加强皇权,杨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整顿政治秩序,剔除弊端。为了以身效法、标榜天下,杨愔首先奏请高殷免除他的爵赏,并且大张旗鼓将那些无才无德、靠贿赂上台的人全部黜免。

杨愔的整顿,朝野为之哗然,那些被黜免下来的臣工心中难免不服,纷纷向高演抱怨,说高演是辅政大臣,受先帝重托,应劝阻皇上。一时间,常山王府宾客盈门,只是高演从不接见,后来索性关门谢客。

朝堂之上也是不得安宁,说杨愔是一介汉人,骂他竖儒,竖子都有,皇上自幼崇尚儒经,听闻臣工谩骂,勃然大怒,由此一场变革渐渐分成了两个阵营,演变成胡汉之争。

“胡汉之争?”玉清不解道。

“你有所不知,”高演说道,“□□皇帝和明敬明肃皇后都是鲜卑人,朝中一些老臣也是鲜卑人,只因宗祖早年久居中土,都已汉化。今次若非皇上执意变革,也不会有胡汉一争。”

“即便是胡汉之争,为何将矛头指向太后?”玉清不解的问道。

高演并未直接回答玉清,淡道,“□□皇帝曾说过,若要天下一统,就必须消弭胡汉之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皇帝曾下旨胡汉通婚,只是说的容易,做的难,就是□□皇帝自己也是如此,选任朝臣时也是刻意重用鲜卑人,轻视汉人。为保证皇室血统,皇子妃的人选都是鲜卑人。可文宣帝还是皇子时,看中了汉人李希之之女,也就是当今李太后。当时□□皇帝和娄太后坚决反对,无奈文宣帝坚持,只因文宣帝当时并非太子,□□皇帝也就随了他。”

“只是没想到文宣帝后来成了太子,”玉清说道,“巧的是,当今皇上崇尚儒学,听闻皇上十二岁时,曾以儒学舌战群臣,驳的他们哑口无言。”

“确有此事,”高演说道,“也就是因为此事,让文宣帝颇为恼火。文宣帝虽封汉人为后,但在太子一事上却耿耿于怀。文宣帝认为太子得汉家性质,曾欲要另立太子,被杨愔劝阻,这才作罢。”

“原来如此,”玉清叹道,“太子有一半汉人血统,又崇尚儒经,登基后自然重用汉人。一些鲜卑老臣历来轻视汉人,对皇上此举本就不满,现今又逢杨愔改革,对皇上更是不满,连带将矛头指向太后。”

高演点点头,一阵咳嗽。玉清忧心的看着高演,本以为毒已解,谁知去年入冬后,高演还是病了,虽没有大病一场,可咳嗽却未停,一直拖到现在。

闾丘策说,病魔十年,已伤了根本。伤了根本——想到此处,泪水纷落。

高演每咳一声,玉清的心就随之抽动一下。直到过了元宵,高演的身子才恢复如常。玉清一颗心也随之放下,没想到,宫里却传来皇后流产的消息。

皇上说,宋璃谁也不见,思来想去,也就玉清与宋璃最亲,就遣人请玉清进宫陪陪宋璃。

玉清匆忙更衣,直奔皇宫。

昭阳殿内,宋璃一脸苍白,目光呆滞的躺在榻上。

玉清轻轻唤她,她也不理。良久之后,宋璃握住玉清的手,再也忍不住的失声痛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