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 (第1/4页)

“母亲,”

天子陛下握着母后的手,平静地说道:“儿至今所得之儿女,女儿者,夭折之数十之三四,男儿者,多半数殇……”

说道这里,皇帝陛下的嘴边闪过丝苦涩的笑意——如果一意沉沦在失去儿女的悲痛中,他这个大汉皇帝也就别管什么朝政别管什么国家,一天到晚就光忙着哀悼吧!

更何况,

一个不足一岁的小儿,

连天家的玉蝶都没上,正经名字也没来得及取,这辈子统共才见过三五次面,叫他惦念什么?

说句不怕人说‘不近人情’的大实话,他现在连那孩子的长相都想不起来了——半点都想不起了。

如果母亲真要问有什么让他一直无法忘怀,回答是:并不是那个福薄的儿子,而是整桩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野心、贪欲、还有——能量。

啧啧!

一个僻居北苑的前代嫔御,竟能在未央宫中掀起如此波澜??!

他刘启以前还真是小看了她!

幸亏梁怀王早早辞世了,否则,以那女人的心性和韧劲,还不知惹出什么是非呢!犹记得,当年姓慎的还曾打算收养梁怀王为养子,不过最后没成功罢了。

听儿子提到那个曾给自己前半生带来无数羞辱和隐患的女人,窦太后的气也不顺了:“然也。其从女弟只产昌平。而胜之生母……卑贱不堪问……”

那可是场大危机,还好最后是有惊无险!

“枉费心机……如是也!”

皇帝陛下不知想到了什么,勾了勾嘴角,淡淡评论道:其实象他们这样的人家,他们这些人,是最讲究命数的。

“夫成与败,人算几何?天算几何?”

大汉天子望了望宫殿飞檐外的半蔚蓝半橘红的长空,幽幽然吟道:“天不佑之人……何惜哉?”

明明凶手算计的是别人,小十四都能因缘际会地凑上去,从而丢掉小命——只说明这孩子有命无运,将来就是长大了恐也是个进则败坏社稷、退则祸害己身的倒霉蛋。

这种孩子,就是夭折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大汉刘氏皇家已有过太多此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货色,相应的教训也太深了。

话,虽然冷酷;

却深得大汉皇太后之心。

“吾儿睿智;不愧掌生民,经略天下……之皇帝。”

窦太后点着头,不住口地赞同长子的说法:理,的确是这个理!

譬如开国的高皇后吕雉,一意孤行地栽培娘家吕氏家族,不惜担上千秋恶名大肆屠戮诸王,目的还不是为了她亲生儿子的皇位;可最终皇位保住了吗?非但没保住,还落得个断子绝孙的下场。

还有齐悼惠王刘肥的那些儿子们,总想着他们的爹是高祖皇帝的长子,认为帝位就该是他们家的。先是大儿子齐王在吕太后驾崩后见长安有隙可乘,就诈兵起事,想来长安夺皇位,失败。后来,就是其他儿子们又搞出个‘七王之乱’,一窝蜂地造反;可成功了吗?最后还不是身死国灭。

倒是先帝,不争不抢,安安分分地在代国呆着,却被群臣迎入京都长安,奉为天子。

说到这儿,窦太后起了玩笑之心,摸摸索索地戳了戳长子的面颊,笑着问:“阿启于代宫之时……可曾预知今日?”

“不曾,不曾!”

大汉皇帝也笑了,连连地摇头。别说前期做单纯王子的时候,就是后来消息传到代王宫,说父王要在长安登基了,他也没想过那个至尊至贵的宝座会与自己产生联系——父王的原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呢!

谁又曾料到后来四位嫡王子接二连三亡故,使他刘启摇身一变成了文皇帝的长子,进而当上帝国皇太子。

这都是命啊!

抚着儿子的手,窦太后神神叨叨地大发感慨:所以,能不期而获得天降之大富贵,刘启皇帝是幸运之人;能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孙女阿娇也是幸运之人!

“如是,如是!吾与阿娇……嗯,阿母……皆多幸之人!”

刘启皇帝开头还没在心,现在却是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并非只有好事才算运气。

能够摆脱几乎无法逃避的劫难,也是运气啊!甚至是更深厚更重要的运气——毕竟,人生还是不顺的情况居多啊!

母子俩手牵着手,你一言我一语的沿着廊道慢慢地走,越说越贴心,越说越一致。

后头,长长的宫人行列远远地跟随。

再远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