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1/4页)

相:烟火俗世里的人们,心底都有一个做英雄的梦。洞悉人心真相的罗贯中,用如椽大笔圆了读者心底的英雄梦。

写《三国志》的陈寿,父辈和赵云是同事,他更加知道刘备给赵云以职场冷暴力的真相是专制者对异己的打压。陈寿不把这个真相写出来,是因为他知道另一个真相:一些事实说出来就是祸。陈寿写作《三国志》时,当事人的儿孙还健在,他写作时不能不考虑和谐的问题。受制于人情世故的陈寿,有意在叙述中留下空白,告诉心有戚戚的读者:空白处是真相。

盛放真相的容器,原来是心。

探寻事件真相,须先探寻自己心底的真相。写这本书时,我翻阅着一本本的史书,在字里行间寻找着蜀汉英雄的人生真相;但是我发现,每一次对真相的追寻,从历史出发之后,一路上遇到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体验:正如旅行,走在同一条路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来感悟路途上的一切。马蹄声碎江山乱,我从三国历史中读出了:关羽和张飞这两员“万人敌”武将的性格短板,铁血英雄赵云浴血疆场但职场遭暴的内心苍凉,三十六岁的庞统中箭倒下时对生命的留恋,九次北伐的姜维对理想一无所获都要爱的执着热烈……这一些,《三国演义》里没写,《三国志》里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他们心里是写着的——因为,这一些也是写在我们心底的。

不是演义,不是正史,而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真相。

已经出版的魏卷的前言,最后一句话是“从三国里找寻人生的梦想,从人生里找寻三国的真相”,现在,又该写最后一句话了——

心是盛放真相的唯一容器。

陈 瓷

2011年1月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蜀卷》人物入编理由:

关羽: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张飞: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赵云:刘备时期边缘武将

庞统:刘备入蜀时第一谋士

法正:刘备入蜀后第一谋士

魏延:诸葛亮时代第一武将

李严:诸葛亮时代第一政敌

姜维:诸葛亮之后第一武将

注:本书所引史料,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一章 千古云长关羽

都说关羽是中华武圣,他的神勇故事太多太多,但这些故事大多只是传奇而已。斩华雄、杀车胄、诛文丑,皆非关羽之功。水淹于禁七军,像是上苍所赐。刮骨疗毒,更像是作秀的行为艺术。关羽性格倨傲,怙恃勇名,不谙军机,应变无方,鲜有出彩战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关羽全面占优,却未能给樊城致命一击,错失战机,又中东吴吕蒙、陆逊的示弱计,樊城未下而荆州失手,只落得全军覆没而败走麦城,最终被斩杀。

不过,在被曹操俘虏后,关羽能够抵制拜将封侯的诱惑,毅然回到当时处于事业低谷的刘备身边,显示了对患难情谊的珍惜,体现了人性闪光的一面。

我们还是愿意崇拜千古云长武圣人,因为他是一个仁义忠信的符号。

三国英雄档案 关羽

字 云长

生卒 ?…219年

籍贯 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

特长与爱好 ⒈读《春秋》;⒉饮酒;⒊修理胡子。

自我印象

史无直接记载,但是由一件小事可以窥见其倨傲个性。关羽写信询问诸葛亮:“超人才可与谁类比?”诸葛亮投其性格回信说马超“乃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关羽很高兴,把这封信让宾客传阅。

《三国志》印象

关羽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三国演义》印象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朋友印象

知羽护前(不容忍别人位列自己前面)。——诸葛亮 敌人印象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郭嘉

现代印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毛泽东 关羽是综合性英雄,关羽的故事说明同时为父母、朋友、君王、国家和正义尽责是何等困难。不管官方传记编写人如何解释,这位英雄人物仍表现出人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