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1/4页)

按照姜维的“部署”,钟会这时应该攻城,然后应该久攻不下,然后撤兵,然后二城的人出击歼敌,然后蜀汉大获全胜。

可是,钟会为何非攻城不可呢?九月,钟会派前将军李辅率领万人围乐城,派护军荀恺围汉城。既不攻,也不退,魏军把汉、乐二城围得死死的。不和你打,只要你别出来捣乱就行。

汉、乐二城的守军,眼睁睁地看着钟会带着十万大军直奔阳平关。姜维的汉中防守方案,全在阳平关。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得阳平关者,得汉中。蜀道之险,尽在阳平关,才有了“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说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的想法是借地势挡住曹魏的千军万马。这并非空想,借助险要地势拒敌的战例数不胜数。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攻打陈仓,郝昭以兵三千拒守,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最后因粮尽而退。

姜维安排的阳平关守将是傅佥和蒋舒。蒋舒原来是别处的守将,因为不称职而被撤换到阳平关给傅佥当副手。蒋舒写了血书,请求出战迎敌。傻乎乎的傅佥也不想一想蒋舒为何弃守出战,就开关放行,甚至还赞美了蒋舒的勇敢。可是,蒋舒出城后,直接投降了魏军。魏军的先锋胡烈哪里会放过这个机会,立即在蒋舒的指引下突袭阳平关。家贼最难防,猝不及防之下,傅佥壮烈战死。阳平关失守。

姜维忘记了一点:最险要的关口,就是人心;最薄弱的关口,也是人心。姜维一生,从来只去琢磨事,而不琢磨人。如果当初琢磨一下蒋舒这个人,不要他守阳平关,阳平关或许还能坚持到张翼、董厥或者姜维援兵的到来,那时,内外夹击,钟会十万大军就没有机会。

阳平关的营门楼上,钟会张开双臂大喊:汉中,我来了!

姜维听说魏军进入汉中平原,驰援阳平关。半路上,得到了阳平关已经失守的消息,姜维转向白水关,与张翼、廖化等人会师。姜维带领诸军退守剑阁。

姜维有信心据钟会于剑门之外。姜维一眼就看到了剑门东的营盘嘴,营盘嘴顶端地势较开阔,覆盖着铠甲一般的荆棘灌木,是天然的掩蔽工事。他在这里修筑防御工事,紧闭关门,钟会的十万大军无法南进。

从此,“姜维城”的名字便流传下来。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在这里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混成旅。

开会了,开会了!诸将开始爬山,来到一面峭立的山崖前,拨开遮掩的荆棘草丛,念一声:开!一个洞口朝上的山洞便出现在眼前,颇有“芝麻开门”的神奇。沿石级而下,再拐弯,一个能容上千人的大厅便展现在眼前。姜维早已经坐在那里,等候已久。堂堂蜀汉大将军,成了山顶洞人。

只要守住剑阁,钟会的十几万大军就会因粮尽而退,蜀汉无忧矣!姜维铿锵有力的声音撞得石壁颤颤的。

钟会面对悬崖峭壁上的“姜维城”,终于体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身后,十几万张嘴巴吃起饭来吧唧吧唧吧唧吧唧,吃得钟会胆战心惊。粮草眼看着就不够了,再这样下去就只能撤兵了。

挡住道路的,不是“关”,而是“夫”。攻克了“夫”,也就攻克了“关”。钟会给姜维写了一封劝降信。信里,钟会对姜维表达了无比崇拜的心情(“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要姜维投降,这样他俩就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了。因为我是你的粉丝,所以你就投降吧,钟会的劝降理由很搞笑。

充作会议室的大山洞里,姜维扬着劝降信,对部将说:钟会快坚持不住了,我们的胜利就在眼前,加油!

迟迟得不到姜维的回信,钟会看看快要见底的粮食袋子,召开紧急会议:撤吧,要是饿死在剑门,谁给收尸啊!

邓艾站了出来,他建议不要撤军,请求领兵偷渡阴平小道,直逼成都,逼得姜维回救成都,钟会的主力就可趁势强攻剑阁。

邓艾,又是邓艾!姜维已经不知道这一生败给邓艾多少次了。阴平小道,当年由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而开凿,此时荒无人烟早已废弃多年。邓艾硬是冒险穿越这七百里的险境,创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三国那些人那些事(魏卷)》)

降江油,下涪关,克绵竹,陷雒城,邓艾逼近成都。绵竹,诸葛瞻血战而死,捍卫了父辈的英名。临死之前,诸葛瞻悲怆地感叹:“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为复汉理想血战一生的姜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