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 (第1/4页)

亲解释不留在孔融那里的原因。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何处才能找到一方天地,让英雄一展宏图?

太史慈只能守在家里天天练箭解闷。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支箭,射出去很简单,但是要射到理想的位置上,才是最重要的。

找不到靶子,那就做一支流浪的箭吧,哪怕已经离弦。

第三节 神亭英雄

能干的不如能说的——

看着儿子天天闷闷不乐,日益憔悴,母亲心疼不已。一天,她把儿子叫来,说:“娘打听明白了,牟平的刘繇,在扬州做刺史。同郡之人,总能有个相互照应,你就投奔他去吧。”

牟平与黄县,只有二百多里路,都在东莱郡。当时天下有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十三州,一共才只有十三人能做刺史,郡里能出一个太守,那是全郡人的光荣与依托。而且,刘繇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英雄。他19岁时,堂叔刘韪被盗匪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他,集结十多人,混进贼窝,搞了一把潜伏,然后找机会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救出堂叔。忠勇而侠义,这正是太史慈喜欢的人。做官后,他铁面无私,被人称赞。而且他的哥哥刘岱曾任兖州刺史,亲哥俩都当刺史,一个比一个当得好。当时有个叫陶丘洪的人说:“任用这兄弟二人,就像同时驾驭了龙和麒麟。”

去投奔刘繇,的确是个完美的选择。可是,太史慈还是向母亲摇了摇头,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不能抛下母亲大人。”

母亲心头一热,但还是坚决地说:“有出息,才是最大的孝敬。志在天下,才是太史家的好男儿,才是娘的好儿子。”说完,母亲拿出一个包袱,打开,里面是缝好的衣服、鞋子,细密的衣角上,似乎能看到母亲灯下劳作的身影。

每个母亲都渴望缝制游子衣,虽然同时也会感到失落。其实,和几乎所有年轻人一样,太史慈也渴望带着游子衣远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远方的诱惑太大,太史慈还是背起包袱出发了。直到望不到儿子的背影了,母亲才放任泪水流出来。而太史慈,直到回头看不见母亲了,才伤感了起来。

此行,神箭能找到靶子吗?

路上,他与人说起要去扬州投奔刺史,人们好奇地问他:“你投奔哪个扬州刺史啊?”太史慈严肃地说:“扬州刺史不是青州东莱郡的刘繇大人吗?”

“哈哈,扬州刺史有三个,一个是朝廷任命的刘繇,一个是袁术任命的惠衢,再一个就是袁绍任命的袁遗。”那人说。

太史慈其实知道袁术和袁绍分别擅自任命了扬州刺史,可是袁术和袁绍独霸州郡,擅自任命官员,这就是篡逆了。只有刘繇,握有朝廷的任命诏书,他才是正牌扬州刺史。

扬州的治所本来在寿春,太史慈应该到寿春找刘繇。可是,最终他却来到了曲阿。因为刘繇这个正牌扬州刺史揣着任命诏书上任时,发现寿春成了袁术的大本营。袁术当时盘算着做皇帝,势力大,而刘繇所有的本钱就是怀里那张任命诏书,可是,袁术早就把朝廷诏书视为手纸了。刘繇无奈,只得把曲阿当做治所。

见到太史慈,刘繇亲热地握住了他的手:“子义,欢迎你啊!你来得恰到好处,眼下正是扬州用人之际。”

太史慈拍拍身后背着的箭囊,说:“我早就给孙策准备好了一支箭!”一路走来,太史慈早已打听清楚了局势。听说,江东孙家的长子孙策,虽然不过二十岁,却颇有霸主之风,人称江东小霸王。他奉袁术之命,渡江攻打刘繇,要把刘繇彻底赶出扬州。孙策砍瓜切菜般地向前推进,突破了重兵守护的长江防线后,高歌猛进。刘繇的案头,摆满了丢城失地的报告:秣陵失守!海陵失守!湖孰失守!江乘失守!刘繇焦躁地把这些文书扔到地上,惊魂失魄地说:“曲阿危急啊!”

现在,太史慈来了!

刘繇对这个小老乡十分了解。太史慈为郡府毁掉州府的奏章,冒死为孔融搬来刘备做救兵,早就闻名天下。但是,刘繇更喜欢的,却是太史慈的胆识兼备。而且,也有不少人说太史慈是个很能干的人,建议刘繇任命他为大将。

刘繇攥起拳,向天举起,为自己加油:“有了太史慈,江东小霸王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刘繇兴奋地向许劭谈起太史慈。许劭,字子将,是刘繇的幕僚,却比刘繇还要出名。因为一个人只有经过他的大嘴点评一番后,才能算是名人。最初,许劭在老家汝南举办了一个讲坛,在每个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