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1/4页)

“我无法战胜他了!”曹操时常这样感慨:“他”就是年轻的孙权。比他才六岁的刘备,比他小二十七几岁的孙权,都是他的敌人,但是曹操认为刘备不可怕,孙权才可怕,因为孙权年轻得多。

无法战胜时光,留不住生命的脚步,这是曹操的悲剧。

第十三章 英雄谢幕

◎死后只能占用一座贫瘠土地的陵园,为何还要抢他人那么多地地盘?明明知道自己带不走这么大的江山,为何最后还要争夺汉中?跋涉太久,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曹操已经走不出他为之生也要为之死的霸局了。

◎把鱼复改名为永安,遗诏里不提军国大事,只说安身立命之本,教导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刘备托孤前的一系列行为,透露出一个信号:他不希望儿子的人生在霸业里沦陷。人往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能参透生命。

◎让我们变得强大的,是更加强大的敌人。没有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也渐渐地变得平庸,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精彩客串,但是天下大势确定之后,历史也没有了太多光彩。

一 佛罗里达效应下的曹操

其实,孙权身上最让曹操感到恐惧的倒不是年轻,而是结盟的手段。这个碧眼紫髯、上身长下身短的年轻人,总是能找到同盟者。赤壁之战,孙权要是不拉上刘备,也许曹操会在瘟疫和东南风到来之前就上岸了,此生最大的失败就会避免了;赤壁之战以后,孙权要是不对刘备又是送妹子又是送地盘,也许刘备就没有力量在襄樊一线阻挡曹军了。让曹操感到不适的是,天下大局似乎掌握在孙权手中,他时常感慨:“人们都说天下三分,可是孙周旋于曹、刘家两家之间,谁也离不开他。”一会儿用刘备打曹操,一会儿用曹操打刘备,孙权的确就是那个玩转三国的人。

论打仗,孙权没有多大本事,三国历史上军事指挥者的最大耻辱就是他创下的。215年,曹操进攻汉中的时候,孙权以为机不可失,就率众十万包围了合肥,随征的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贺齐等江东名将,而当时合肥只有七千守军和三位守将:张辽、李典、乐进。可是,孙权握着一大把好牌,就是打不出去,围城十余天,非但没有攻克,反而是张辽率领八百猛士冲击吴军阵营来去自如,当时孙权吓得跑到一座高坟上,一动也不敢动。孙权最后无奈撤退,路上还差点儿被张辽活捉。

擅长军事的曹操,想用军事手段尽快解决江东问题。216年二月,曹操从汉中回到邺城,五月晋封为魏王,十月再次远征孙权,次年正月到达居巢,距离濡须口还有一二百里的路程,这时军中爆发瘟疫,为袁绍写檄文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死了,因为多看了几眼曹操儿媳妇就被关进监狱的刘祯也死了。有了赤壁之战的教训,曹操在居巢陷于纠结之中:前进还是撤退?孙权帮他回答了这个问题:撤吧。

曹操居然听了孙权的,因为孙权派都尉徐详请降来了。曹操明白,孙权这个没有立场只有利益的小子,这次前来修好,是在为与刘备翻脸之后找后路了。曹操暗想:看来孙权和刘备在荆州要大战一场了!这时刘备已经进入益州,既侵犯了孙权的利益,也对曹操构成了威胁。赤壁之战之后你死我掐的曹、孙两家居然都把刘备看成了敌人,找到了利益共同点,达成了体战协议。这份协议管用了三四年,一直到曹操病逝,双方没有实质性的军事冲突。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就是不死的竞争法则。

与孙权结成了友好关系,曹操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刘备了。218年七月,64岁的曹操,顶着炎炎烈日,拖着病老之躯,远赴千里,再征汉中,增援夏侯渊。也许是感觉到死亡临近了,出发前他留下遗言,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

他在遗言里首先为自己选好了死后的栖身之地,他效法古人,葬身之地选择贫瘠的土地,要求规划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作为陵园,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度作为墓基,墓穴上面不堆土,不种树。

死后只能占用一座贫瘠土地的陵园,为何还要抢他人那么多地盘?明明知道自己带不走这么大的江山,为何最后还要争夺汉中?跋涉太久,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曹操已经走不出他为之生也要为之死的霸局了。

这一刻,他最害怕的居然不是失去江山,而是寂寞。他在遗言里接着写道:“《周礼》上说了,冢人负责管理贵族的公墓,诸侯死后埋葬在左右两边的前面,卿大夫埋在后面。汉代制度称之为陪陵。凡公卿大夫和将领们有功劳的,死后应当在我的陵园陪葬,要加大陵园面积,以足以容纳陪葬者。”也许,曹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