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那时候工资调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普调”,人人有份,不会引起矛盾;另一种是“补调”,有名额限制,这可就是“挑起群众斗群众了”。老王和老邓基本条件差不多,老王的工龄大概长一些。于是老邓事先去找了领导和工会代表,说了一些家庭困难的情况,结果是老邓调级了,而老王却没有。这样,老王当然对老邓极为不满,彼此的矛盾也就因此升级了。

我问,那一级工资有多少啊?母亲回答:还不是一级,是一档(一级的一半),七块钱。我顿时乐了,两个英雄为七块钱打架,这不是滑稽嘛。

母亲不高兴了,说这就是生活。英雄怎么了?英雄也要生活;为七块钱又打架怎么了?认认真真生活的人都是英雄!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思考老王和老邓,在他们的人生中,战争的时间其实是短暂的,漫长的是和平岁月(其实绝大部分英雄也都是这样),对他们而言,战争的回忆只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插曲,他们自己似乎并不十分看重。他们重视的是人格,是贯穿于他们生活始终的诚实、认真和公平待人的理念,在战争中,他们以这样的人格对待自己的战友和自己的任务,于是,勇敢无畏就成为了他们的“英雄本色”;在和平时期,他们以这样的人格对待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事业,含辛茹苦又何尝不是他们的“英雄本色”呢。

因此,我想讲讲他们的故事,讲他们平民生活的可爱和战斗精神的可贵。我还想说,战争只是生活的极端形式,并不是只有战争才能创造英雄的。从更普遍的意义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英雄本色。因为,每一个认认真真生活的人都是英雄!

毕竟,在生活中,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加伟大呢。着儿子们自力更生。从帮别人做家具、做沙发开始,到现在,他们家已开了家具厂、超市、煤矿、水泥厂等五花八门的公司,老邓头也已经是住洋楼、坐轿车过上了剥削阶级的生活。我父亲曾经开玩笑说,是什么样家庭出身的人,最后多半会回到什么样的路上去。老邓和邓妈祖上原来就是做买卖的,现在看来,这个“出身论”还真有点道理。我比较惊奇的是邓妈,许多年前她就成天抱着个药罐子,病秧秧的样子,可许多年过去,她依然还是成天抱着个药罐子,病秧秧地享受着生活。我真心希望她老人家能让我的惊奇永远继续下去。

第十四章

太阳从三官庙的窗外透进来,照在凹凸不平的砖地上、照在红漆斑驳的供桌上、照在人们木然的脸上。明晃晃的光线里,无数白色的小点子七上八下,撩得人心烦。用拂尘拍打一下,细小的灰尘却更加热闹了,纷乱地飞舞着,直往人的眉毛和鼻孔上扑过来。

王三官只好叹了口气,不再理会这些恼人的尘埃。

这是民国三十二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王三官忘不了这个日子。

这一天,是“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也是俗称的“鬼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四周的乡民都会聚集到三官庙,超度亡灵、送鬼魂回阴间,今年就更是如此了。

1943年,豫中的人命比蝼蚁还要贱,田野上布满了新起的坟茔。大家一边祭奠着逝去的亲人,一边望着飘动着的招魂幡,心头都在想:今年的冤魂野鬼一定格外的多,再这样下去,人间也快要变成鬼的世界了。

这一天也是舞阳县发布“乡村选举结果”的日子。中午的时候,县里的告示贴到了大洼村三官庙的墙上,榜文上赫然写着王三官的名字——他当选了“河南省舞阳县保和乡第十六保”的保长。

这个消息使人们忧伤的面孔上浮起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好了,好人王三官当上了地保,日子要太平一些了。”

可是,王三官却有点做梦的感觉。

老王家祖宗三代没有出过秀才,也不曾有人当过官。今天,自己忽然成了县政府任命的“保长”,见到盖着县长手印的委任状,王三官心里的惶恐远远大于愉快。

说真的,要不是因为乱世灾年,王三官是不可能当上这个保长的。

王三官本名王缘道,字慕仙。他是河南省舞阳县大洼村人,家里有三十几亩旱地、还雇着长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

王三官的父母先前生过六个孩子,除了一个女孩,其他的都夭折了,到了王家老汉四十五岁那年的正月十五,才终于又得到一个宝贝儿子。算命先生看过相,说这孩子和“上元天官”紫微大帝同一天生日,必是天官赐福,与仙道有缘,需要多亲近寺庙、多行善举,而且还不能太早成家……如此这般,方可以安享天年、长命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