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 (第1/4页)

“这是俺的,别抢……”

“占这么多你也拉不走。你的在车上,地上都是没人的……”

“地上的也是俺搬来的……俺还有人哩,水生,水生,有人抢俺们粮食……”

看到这些家伙真是头疼,陶大勇喊过勤务兵,“传令下去,装不上的车的就不是自己的,谁要是想打架我让他空车回去。”然后他又对着张焕榕道,“这边枪一响,估计第一军那边的俄毛子都知道了,夜里虽不说过不过来,你还是让你的那班子人快点把这些百姓弄回去,不要多一包少一包的了,拉回一包算一包。”

清河城那边的俄军是不会来的,担心的则是第一集团军的那边,他们离的太近了了。抚顺城往南过了浑河再经千金寨南下有两条道,一条是偏西一点往本溪而去,另一条则是偏东一点往东经清河城可达碱厂,两条路平行不相交,在马郡村这个位置两路相距有三十里,这虽然是直线距离而且这边沟壑纵横,但如果俄毛子有领路人还是能绕着沟子过来的。张焕榕知道时间紧迫,更明白这晚上没走远第二天这些百姓的爬犁就走不远了,立马亲自带着人去了。

几个小时后,兵站一清而空,百姓开始撤退,他们这边的撤退路线是从马郡村往北一点再往东,只要往东过十多里的山路,便到了腰堡,然后再从腰堡顺着大路往南走个五十里,就是马圈子了,这里已经是在清河城的正东三十多里外,只要到了这里那么所有人就安全了。

百姓可以马上撤,但是部队还是要停一停的,最少要在救兵台过上一夜,待第二天俄军攻来的时候,再往东撤退的好,特别是现在拿了日本人的饷,有些事情还真的要意思意思的。救兵台这边,三团已经在开挖工事了,李叔同看着陶大勇并不高兴的脸,便知道那兵站里啥也没用捞着,他笑着对陶大勇道:“怎么样,老陶,摸到宝贝了吗?”

看着李叔同的笑脸陶大勇就想打过去,读几本书了不起啊,欺负老实人就是,哼,我偏要气气他,“哈哈,好东西多着呢,这趟机枪是没有的,但是山炮搞了个七八门,这个,这个还算是回本了。”

有炮,还是山炮?李叔同道半信半疑,“真的啊,在哪呢,我瞧瞧。”

见李叔同胃口吊起来了,陶大勇道:“你瞧什么啊,上次我就被你坑了一次,还想在坑第二次啊,没门我告诉你。”

李叔同一边拿仔细看火把下的二团队伍,一边看心不在焉的说道,“你还好意思说,上次是你说要换的,我还没同意,你就叫人把马克沁扔了过来。然后抢了两挺轻机枪走了,那马克沁的轮子还是坏的……”

“轮子坏了又不是不能打……那也是当初你用手榴弹炸还的,”

“怎么收我炸坏的,当初打宽甸的时候我缴获的那挺机枪现在在二旅,那轮子是修好了的……”

“可大伙都是说……”

两个人不要见面,一见面就是为上次的事情吵的不可开交,不过旁边的参谋都见多了,他们一吵就各自退散,工资安排各自的事情去了,只有张焕榕这个新人对此很莫名其妙。站在一边不知道怎么劝。不过一会之后,他也被参谋拉开了,“你们怎么不劝劝啊,他们……”

“劝什么劝,旧案了。让团长磨磨牙也好,省得以后磨在我们身上。”

和两个团长一见面就吵不同。底下的参谋们还是很融洽的。毕竟都是军校生,差别也是期数不同,大家一碰面就商量之后的阻击战来。

如果用河流来比喻救兵台的地形会好一点,因为这个地方就是个南北走向的地峡,宽八百米左右,从北蜿蜒而来的“河流”到了这里忽然往左上一百度小拐。然后再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形成一个“5”的模样,当然,这个“5”是没有什么这一横。“河流”这样的拐弯形成了好几块高地,扼守南北,确实是个要地险地。按照之间的计划,和百姓走的往北再往东的小路不同,部队的退路是救兵台直接往东,翻过四百多米高的山岭走个几里路就是腰堡了,路虽近,但是因为要翻山显得更加艰难。

因为不是要在此地和俄毛子硬拼,所以退路是很重要的,二团的参谋王遵道问道:“山上弄的怎么样的?到时候好撤吗?”和他说话的是也是个二期生,叫朱梓桂。王遵道是刚来,对此地的事情还是不清楚。

“忙了大半夜了,估计到明天上午才能好,山上面冰雪太厚,不烧一夜开不了路。马郡村那边怎么样了,工事都挖好了?”朱梓贵问道。

“嗯,早好了,那地方本身就有工事,加固一下,再在北面挖一些就好。就是防炮有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