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 (第1/4页)

虞辉祖说道这,朱葆三就笑了。“你和宫里的公公交情不浅,商部贝子载振又在你天宝公司里还有股份,要准条铁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

“要是说其他铁路还好,可这铁路是要连在津镇路上的,这可又要牵扯到英国了。”

“你这是想靠着津镇路运煤?”

“不是。煤矿在安徽淮南,铁路是想从淮南接到津镇路的蚌埠站。不过铁矿的煤不走津镇线。而是由淮南往南到合肥,再从合肥运到对着芜湖的长江边,如此再用驳船运到当涂。”虞辉祖对着朱葆三没有隐瞒,把铁路的具体路线说了出来。

朱葆三一听虞辉祖说淮南、合肥便知道自己要办什么事情了,现在津镇路是中国人自己的,只是修的钱是问洋人借的。接上去不难。他道:“这铁厂你打算占多少股,再则那些徽商你准备给予他们些什么好处?”

“一千两百万两,只要六百五十万两在我手即可,其他都可放出去。至于徽商。这个还请前辈指教了。”担心英国是一,但比英国更难缠的是徽商,现在各地都在收回路权矿权,你一浙江人跑到安徽办铁路,估计征地都征不到。

“哎。这徽商其实就和李中堂一般,虽是人去了好好几年,可架子还在,况且他们一向抱团的紧,怕比我们甬商还不好说话。”朱葆三虽然在沪上名望卓著,但是听到徽商还是有些头疼,开始沉思起来。

纵观清末商帮,小的不计,大的也就是晋商、徽商、粤商、浙商,这晋商可是有朝廷背景的,没有这晋商,天下怕也不是满人的,不过庚子之后,京城票号被抢劫一空,这才使得全国金融的话事权转到了有外资钱庄背景的沪上钱业公会,这晋商就是官商;而徽商几朝几代下来,大多是行商出身,长途贩运,主要从事盐、典、茶、木,资本都是一丝一毫垒起来,赚钱后又讲究诗书传家,应该算是绅商、乾隆嘉庆时最盛,而后清廷整顿淮盐,使得其受创甚重,洪杨再一乱,那就彻底伤了元气,而最后到胡雪岩时又败给了洋人,算是彻底的式微了。而粤商、浙商和有官气的晋商及有文气的徽商不同,他们大多都是草根出生,这两地都临海,所以靠着外贸买办起家,携洋自重,根本就和晋商、徽商不是一个路数。铁厂虽然没有脑残的选在山西,但办在安徽也是事多的很。

“含章,你陆行的氯碱工厂不是要买进淮盐吗,为何不从盐商着手,两淮盐商徽商可不少。”朱葆三道。

“这,当时因为要和张四先生开办长兴煤矿,张四先生自己也开了盐场,所以就用了他的盐,之前谈的那几家盐商可就断了。”虞辉祖道。当时这件事情可是他力主的,这毕竟,能和状元郎一起做生意说出去也有面子啊。

“那就只能去找汪厚庄了。”朱葆三想不到其他人。

“啊。他也是徽商?他不是卖土布的么?”虞辉祖记得这个汪厚庄是祥泰布庄的东家,他这个布庄卖得土棉布畅销沪上,却没有想到他是徽商。

“他可是土布也卖,典当也做。沪上鸿兴、鸿顺等几个大当铺可都是他开的。晋商的票号、徽商的当铺,咱们的钱庄,唉,还有洋人的银行,含章你不是开银行了吗。这都不知道你生意是怎么做的。”朱葆三教训着虞辉祖,他实在不是经商的料子。

“铁路一事先不忙,待我改日去和他们商议。若是他们想自己修这铁路怎么办?”

“这……”虞辉祖对于里面的细节了解不深,只看看向王小徐了。

“不行!他们可以参股,但是不能控股,更不能独占。”王小徐说道,“一旦他们独占或者控股,那么他们很极有可能路一点也不修,只想占着筑路款放到钱庄里生息。这里面虽然有他们的钱,但是更多的是小股东的钱。”

“那他们可以参多少股在里头?也是不到一半吗?”

“是的。我们只想铁路快点建好,早日投入运营,控股是怕他们占着名义不动工。煤矿、铁矿、铁厂、铁路,四者都要有规划的,若是乱了拍子,那即便是建好了三个,也还是用不了,到时候投资大损失也打,这个风险不能冒。”王小徐道。

“好啊!我明白了。铁路事关重大。还是不要外传的好。”朱葆三说道。

“先生说的有理。”王小徐道。

“还有盛大人那里要跟他讲好,不然他一旦误会,事情可就不好办了。”说了这么多话,朱葆三却是兴致不减。

两人连忙点头称是。只不过该说的都说完了,现在要做就是等江南局这边爆炸。还有则是等朱葆三和徽商商量个结果出来,于是两人便起身告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