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部分 (第1/4页)

武可清继续的介绍着沂沐流域的事情,但是杨锐却没有什么心事听了,沂州什么都好,但是水灾却是最致命的。一旦再来一次前年那样规模的水灾,那不是要不要救灾的问题了,而是革命军要长征到哪里去的问题。想到这个,只等武可清又说了一会,杨锐打断了他,问道:“那么就目前的情况看,今后这几年会不会有水灾?”

特派员同志忽然把问题扯那么远,武可清顿时停了下来,思索之后道:“今年水灾是一定的,但不是大灾,往后几年则要看天气,若是出现暴雨集中的情况,那么大灾是一定的,雨下的越密集,下的越大,那么水灾就越大。”

听到武可清不确定的回答,杨锐马上知道自己白问了,就目前的技术来说,单靠人力是难以获知未来几年的天气的。他不由得的把烟灭掉。站起身,出到院子里走了起来。

沂州是割据的好地方,但是。但是万一来一场特大洪水呢?就如前年苏北的那场,那怎么办?清末可是一个多灾的时节,小说里杨锐看过辛亥年长江流域大水,那是人家偶然提到的,那沂州什么情况?要是沂州在辛亥年也来一场大水,那革命军是救灾好还是起义好?再有就是不到辛亥就来大水那怎么办?根据地被封锁的情况下,到时候粮食都从那里运。

杨锐在院子里转着圈。屋子里李光仪、武可清几个都干愣着等。只当他转了不知道多久,这才回到屋子里,然后对着武可清道:“小武啊。水灾的原因和影响你也说过了,接下来救灾就先不说了,我们还是讲讲治河吧。”

“治河?!”武可清很是惊讶,而后又惊喜起来。道:“好的!好的!”他快步跑到墙边把地图扯了下来。然后换上了一副更加细致精确的河流图,最后急挥笔在上面画了几道线,而后激动着道:“特派员同志,其实治理沂州的水患早在清初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了,只是一直没有人实施。这毕竟不是小事情,其耗费的钱粮不计其数,一旦失败,那就要被砍头的。”

一听说耗费的钱粮不计其数。杨锐心里就咯噔一声,但看着年轻人那么的高兴。还是点着头让他说下去,几百年前的治灾方案现在做起来或许会简单一点吧。

“其主要在四个字,便是‘导沐入沙’。”武可清很是振奋,一边说一边在墙上把这四个字写了下来,然后指着郯城城北偏东五十里的后河口村道:“导沐入沙就是挖一条河道把沐河水引到沙河,如此上游一旦泄洪,那么洪水就多了一条通道。而河道开挖处则在马陵山的断腰处,就是这里,叫做细头岭,它只高出平地六到七丈左右,高出沐河水面大概十丈,而此岭的西面到沐河约为八里,岭的东面到大兴镇的沙河为二十里。也就是说只要开挖一条二十八里的河道,那沐水就可以顺着沙河入海。

而为了使沂水也可以泄洪,也是可以再挖一条河道,使得沂水沐水相通,两河正常相距二十里左右,若是能找到合适的位置,那么挖三十里的河道便可将沂水引到沐水。如此,整个沂州的水患便大致可以解决了。不过此做法最难之处在于,马陵山俱是山石,极难开挖,二则是沙河也是要拓宽加高才行,不然将无法承受泄洪时的洪峰。另外,稳守期间,沂水上游还是要多建水库,以防止泄洪过快,给河道造成压力。”

武可清开天辟地一样,在地图上立马就把沂州水患解决了,只看得杨锐几个有点发楞,只等他说完好一会儿。杨锐才问道,“你有没有计算过,开挖河道的土方量?”

似乎也感觉自己说的夸张了,武可清红着脸道:“大概,按照计算,马陵山这边要开挖一条八里多长,三十丈宽,四到五丈深的河道,再加上山上面的土石,初步要开挖近六十万立方丈,也就是一百八十万立方的山石。至于土方,则在三百多万方。”

武可清算出来的数字极为吓人,李光仪便摇头边叹气道:“俺们革命都来不及,怕是没有时间挖这么多土方吧。等革命成功了,这水患便是砸锅卖铁也是要治一治的。”

他这样说话,其他人也都是一般想法,土方不说,那马陵山怎么开山?若是用锤子怕是一天也难开一尺地。每年有空治水也就是三个月最多,这一百天能开多少山石?而且,这水明显是要引到海州去的,在举事的计划里,海州是不在其内的。举事之后越境修河道,谁来保证人员安全,举事之前修河道,那是要举事还是要治水?

众人都在心中否定间,只见杨锐还没有说话,便都看着杨锐。其实杨锐对于开山并不害怕,毕竟对复兴会而言,炸药并不昂贵。合成氨除了设备的前期投入,那就是工资、水电以及煤炭的成本。其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