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部分 (第1/4页)

弹就更少,每门炮每年只有八十发炮弹,这还只算的陆军,海军没有计算在内。

以总后勤部的估计,步枪产量要翻一倍,达成十万支的规模,火炮也是要增加一倍,年产千门以上;弹药方面,子弹产量也要翻一倍,达到年产九千万到一亿发的规模,而炮弹,陆海军加起来要达到年产三百万发甚至五百万发的规模,这样的军工才能对外一战。而在军工布局上,东北一处、山西一处、兰州一处、湖北一处、四川一处、南京一处、广东一处、共为七个兵工厂,这七个厂都要具备生产枪炮的能力。

而要想达到这个规模,硬件投资估计将达到两千万两,这只是增量,还没有算上对原有老厂设备的更新换代,要想把军工设备全然一新,那么投资将要超过三千万两。这还只是兵工厂,中国现在没有镍矿,矿业司的那些人罢工,杨锐只要委托洋人找矿,一旦找到镍矿,那开办镍矿及冶炼厂也又是一笔巨款。另外,现在步枪用的子弹还是圆头弹,要想生产尖头弹,技术转让费就不知道德国人收多少,虽然军队目前选择的是毛瑟96式7mm口径枪械,并不和德国的7。92mm雷同,但毕竟是尖头弹,就是德国也才是七年前才全面换装的。

杨锐想完军工上的事情,再想到另外一件大事,思索之后才开口道:“殿下,我国除了需要订购大量军工生产设备之外,还想在贵国定做一批舰艇,据闻现在贵国的船台极为忙碌,我们很担心会影响船只的交期。”

“不!总理阁下,中国的订单我们保证按期完成,之前贵国订购的船只现在已接近完工。”军工设备只是一次性生意,若不是担心自己不卖别国会抢,德国人根本不想卖此类设备。军工如此,但是舰船却是不同的,造舰可要比买军工设备挣钱多了,是以亨利听到杨锐说要造船,眼睛忽然发光,他竭力的矜持着,小心的问道:“请问贵国是要订造什么舰艇?”

“都是一些小船。”杨锐的回答让亨利目光有些暗淡,不过后面的话却让他的呼吸也变热了,“但是数量很大,我估计总价不会低于四亿马克!”(未完待续。。)

己卷 第五章 总价2

四亿马克基本就是德国海军一年的军费,也许这个数字对于德国那几个海军法案来说并不见多,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并且,按照无畏舰的造价,四亿马克可以造大约八到九艘无畏舰。如果适当的使工期延长,那么这些无畏舰就很有可能在战时编入德国舰队,要是这样的话,那德国海军的战斗力将提升近一倍……亨利亲王眼睛里放着光,他的思维只停留在四亿马克的造舰费所堆积的八到九艘无畏舰上,完全忽略了杨锐说要造的都是些小船。

穿越者可以未卜先知,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轨迹可循,全欧洲的政治敏锐者们都很清楚战争不需要几年就将爆发,差别只是大家判断的时间点不一样——在英法俄三国看来,最佳的开战时间是1917年俄军扩军完成,以及俄国西部铁路网竣工(德国预计该铁路网将于1916年完工);而在德国看来最佳的开战时间,则是1914年基尔运河扩建工程完工、边境战略铁路建成,以及在奥匈皇帝约瑟夫一世活死亡之前——皇帝已经八十二岁了,一旦逝世,那么德国最后一个盟友奥匈帝国将土崩瓦解。

杨锐知道后世战争的确切时间,而亨利亲王则知道战争大致时间,即1914年到1916年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德军的动员时间只需两个星期,而俄军的动员时间需要六到八个星期。按照参谋部的判断。打败法国需要六个星期,也就是说,德国可以在俄国动员的六到八星期内干掉法国。从而在解决西线之后把军队迅速东调再与俄国决战。这便是德国的战略逻辑,施利芬计划就是六个星期解决法国的计划,可一旦俄国扩军以及西部铁路网完成,那么德国将两面受敌,于是,战争必定要在俄国充分动员之前发动成为德国开战的充分必要条件。

幻想着**艘无畏舰加入德国海军,亨利亲王压抑着激动道:“总理阁下。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只有无畏舰才需要这么一大笔钱。以中国目前的局势来看,建设一支不少于六艘无畏舰的舰队是理所应当的。而据我所知,日本已经确定要建造四艘金刚级无畏舰,加上其本土固有的舰队,没有六艘无畏舰。中国难以在海战中获得优势。”

“不。殿下。我要造的不是无畏舰!”杨锐看着他关切的模样很是不爽,无畏舰的船台期需要两年,两年之后就是一战,其他人不知道时间点,亨利亲王不可能不知道,他这般忽悠自己造无畏舰,简直就是中国花钱造舰,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