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部分 (第1/4页)

离斐迪南被刺的一个半月内,离历史上欧洲开战的两个半月内,复兴军都将步步后撤,前一个半月撤到长春,后一个月撤到铁岭。若是其他军队,比如俄军这样一步步退却,那士气早崩全军逃散,但复兴军的政委制度可以使军队在步步后撤时军心安定、建制完整。但如果两个半月后大战还是不爆发怎么办?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等待?面对总参的这个问题杨锐无法确定。

北京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欧洲就会卷起一场风暴,但同样也可以说,北京的一只煽动翅膀,欧洲的原本卷起的风暴烟消云散。从穿越之初,杨锐就觉得自己卷起的风暴太多了:慈禧被刺、光绪执政、国会开会、日军侵辽、俄军南下,种种变化使得他对后面的历史走向越来越没有把握。在他的感悟中,他这只不属于这个时空的蝴蝶要想生存,那就要不断煽动翅膀,可越是煽动翅膀,历史变迁下生存就越是艰难。绞杀、反绞杀中,历史开始支离破碎,时空变得极为迷糊,未来会什么样,他是再也看不真切了。

己卷 第六十四章 出发

贝寿同无法说服李烈祖,最后只得由杨锐亲自来说服了,是以,当天晚上李烈祖就被命令立即赴京——诸事繁杂,杨锐只能让他亲来北京,不过这是公务,而不是解除其职务。

李烈祖收到命令的当天就从扶余坐运输物资的火车南下,当他第二天赶到沈阳时,却看见铁路附属地的上空一个巨大的飞艇正在降落,上白下黑的艇身上,清晰印着代表政府的龙虎兽标记,他忽然记起这好像是总理的飞艇。正当他以为杨锐人到了沈阳时,却听见旁人说道是‘太上皇’、‘总理家室来了’,他让副官细问才知道是朱访绪和程莐以及总理唯一的儿子杨无名来了沈阳。

听到这个消息,李烈祖有些发愣,明白当今战局的他可不像路人一样以为这几位是来慰问的,若是慰问,总理夫人和儿子来沈阳干嘛,这根本就是要与沈阳共存亡的意思。李烈祖忽然被自己的想法震颤,茫然间他开始不知所措,只等副官再三告诉他要出火车站的时候,他却忽然道:“还是回去吧。”

士兵作战不易,前线军官不易,将军们也不易,而身居北京总理府的总理更是不易。都是为国而战,怎么不能互相体谅呢,这便是李烈祖的想法。想到此。他根本就没有出火车站,而是找了一辆往北去的火车。直接便上了车。

李烈祖如此,让来接他的东北战区司令部的人无以应对。本来他的行程是安排好的,那就是直接坐从北京来的飞艇飞回北京,不想他去返身北上了。

当来人把情况汇报给齐清源的时候,他只是一笑,“看来我们的代长官、代司令想通了啊。”

他这边笑,旁边参谋长黄福锦却叹:“他可终于想通了啊!想通就好,想通就好。”

两个中国人叽里咕噜,正在一边的德国总参谋部观察员马克斯。霍夫曼上校有些莫名,他看着明显是如释重负的两人说道:“将军们。前线有什么好消息吗?”

马克斯。霍夫曼上校是复兴军的老朋友了,早在日俄战争的时候,他就是日方的随军观察员,这一次中俄开战,他作为俄**事专家又跑来东北,想了解改革整顿之后的俄军各方面情况。中俄宣战之后,中德的关系比较复杂,他现在不是作为德国总参谋部军事观察员来沈阳,而是作为复兴军的顾问来沈阳。除他之外。还有上一次日俄战争时的俄方观察员冯。脱夫塔夫中校,以及奥逊总参谋部派来的观察员菲利普。冯。韦斯特米斯上校。

“前线的好消息就是俄国人已经来了,而我们准备把他们引入沈阳。”黄福锦德语也是流利的,“部队缺少枪支和弹药。我们只能用距离换弹药,只要关内以及通化兵工厂生产出足够的步枪和弹药之后,部队就会转入反攻。”

几个洋人从关内过来是知道复兴军弹药情况的。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中国缺步枪但不缺弹药。可站在东北军区的角度,步枪和弹药都很缺。南面的盖州防线,炮兵已经要求限制使用炮弹了,幸好迫击炮、掷弹筒、手榴弹这三种是不缺的,要不然真的只能白刃战了。

“黄将军,其实贵国部队应该提前进入反攻,特别是对俄国人,如果不趁现在俄国部队不多的时候歼灭他们,那么俄**队会越来越多。十年前,日本人就是这样打败他们的,当时战争如果拖到第三年,那么等西部的俄军赶到,一切都已经晚了。”对于俄国最为了解的霍夫曼上校严肃的说道,他对上一次日俄战争记忆犹新。

霍夫曼也许是好心提醒,但在齐清源看来却是祸水东引——因为他的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