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部分 (第1/4页)

“还是成立国际投资公司运作这笔钱吧。原则是:对外可以做一些短平快的投资生意,但超过十五年期的金融性投资要极力避免;大规模投资到国外,不但要必须注意当地风险和期限。非金融性投资,还要将回收期定在二十年以内;再就是手上的白银贬值最快,这是第一要花出去的,美元和英镑也要在十年内全部花出去;实在花不出去,那就换成实物资产,但投资地点还是选在南洋一带为好,比如橡胶和锡矿,或是其他其他什么资产,都可以投资。

杨锐纲领性的阐述这些钱使用要注意的问题。说完再道:“这些都只是保值的办法,国内的建设需要钱,可像交通、农业、工业,这些虽然需要用到这笔钱。可用的不多。交通网五十亿华元,投资三十亿华元便可自行运转,还有国内税收支持。根本不需要另外多花钱;农业也是如此,主要是启动资金难。只要能有一定资金带动其走入正循环,后面的事情水到渠成;

再就是工业。我们现在对外要购买的,也就是机床而已,现在全世界的机床产值也就一亿美元出头,减去自用,能出口的也就是三四千万美元,这点真不够我们花的。即使加上高炉、水压机这种大型设备,我们也花不了多少钱。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买那么多机床回来,造出的东西卖给谁?总不能政府掏钱买,然后送给百姓用吧。决定工业规模的是市场,而不是资金。不过倒是可以贷款给一些我们吃得住的国家,让他们购买我们的工业产品,不过他们要有一些可靠的抵押物。”

杨锐说到这里立即想到了中亚那两个汗国和波斯,这几个国家因为有抵押物——天然气、石油,是可以放心放贷的;还有苏联也可以放贷,就不知道斯大林同志拿什么来做抵押。

领袖微微的走了一下神,但他的十五年二十年之说只让虞辉祖和张坤心中一震。以他们对杨锐的了解,这可不是随意说的数字,这怎么看都是十五年后国际金融界将发生剧变的预测,所以十五年内现金务必要花光;而非金融性资产投资定在二十年以内,什么会危及中国的非金融性投资?想到最后那句投资南洋,虞辉祖和张坤猛然想到德国那些被没收的海外资产,脑子懵的一下:难道二十年后又有大战?

虞辉祖和张坤发懵的时候,杨锐正好在想斯大林同志,他们两懵完的时候他也正好想完。

“我看这些钱要花还是花在这几个方面吧。”杨锐道,“一是购买或投资各种资源。比如镍矿,全在加拿大被英国控制,等欧战结束后价格跌回到以前,看看是否能大量买进;石油也是如此,现在价格每桶要四美元,战前可只要一点四美元一桶。国内建立盐穴储存库,以现在全世界年产三亿吨石油看,只要能放得下,每年买进几千万也无不可;还有就是智力铜矿、印度独居石、非洲铀矿,工部还有实验室可以罗列一张表单出来,看看那些东西值得买的,只要有价值,就将其买下来。

这是物,再就是人。学部做的计划是每年外派留学生四千人,每年一千万两,我看可以增加,前提是国外有那么学校可以就读,若是一年外派五万名留学生,那就需要一亿美圆了;这是只是学生,其实留学可以不限于学生,国内的技工、教员、工厂主、商贩、乃至青楼**,只要他们不是去玩……”

杨锐说到这里忽然笑道,“其实真去玩我们也管不了,反正出国全世界转一圈,对他们的学识有帮助,回来后能切实的将所见所得所学用于国内。那就可以让他们出去看看,还是叫做商务考察为好。全国各行各业。最少也有几十万人,就算出去一半。一千五百美元一位,那也是三四亿美元;还有那些儒生,不是死抱着孔子不放吗,也可以派一些胆大的出去,看看外面是怎么样一个世界。

除了派出去,还可以请进来。美国既然宣战,德国战败只是时间问题,整个欧洲的钱都打光了。我们有外汇,那就可以请那些有技术、有才干的人进来。或到学校、或到工厂。不过这主要是科技人才,社科人才就不必请了。

再就是科学研究是极为烧钱的,我们不但实验室要加大投入,还要在全世界聘请知名学者、教授前来中国做研究。荣誉是他们的,但科技成果和他带的那些学生则是我们的。世界上那么多天才,总是因为现实窘迫,不得不苟活于世,那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机会吧。”

似乎说到了兴奋处,杨锐道:“索性这笔钱拿出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当作科研基金。洋人不是有一个炸药奖吗。那我们也设一个奖,奖金额度、影响力,都要超过那个炸药奖。至于刚才说的聘请全世界人才,可以沪上、南京、杭州为中心。彻底改造三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