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部分 (第1/4页)

陈述,他只得道:“竟成,我国是小农社会,各地的私塾、书院针对的主要是科举,主要是在乡村;可新学教育不同,他们面对的是就业,全以城镇为中心,一旦连小学也公立化,私塾尽废,那农村将不再有什么学校,耕读传家之传统也不复存在,这便是许大人等人担心的农村文盲化。他说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文盲,是不识文的文盲。”

“我们可以建希望小学啊……”杨锐下意识的说出这个词,可随即却住口了。

“其实新学能教会学生的,仅仅是知识,至于文人的风骨,那真是半点也没有。以前清国的情况看,再怎么落后的老学究也还是有准则和为人底线的,可留学回来的那些学生,为求做官,毫无底线操守可言;而以昨日游行之事看,老学究们再怎么不满于政府,也不会挑动学生,自己却隐于身后坐看流血。

昨日晚上孑民和我们讨论了这些事情,哎!”蒋维乔无奈摇头,“他们为了上位,毫无道德底线可言。陈仲甫之前对孑民提过游行之事,孑民根本就不同意,可孑民不同意,他们还是偷偷的瞒着孑民做了,只在学生出校后才通知孑民,亏孑民之前还对这些人信任有加。”

蒋维乔说的有些离题,还有给蔡元培脱罪之嫌,杨锐不想纠结蔡元培是否提前知道游行的事情,只问道,“那你怎么看?”

“我认为既然还存在科举,那就私塾就不能废。”蒋维乔道。“即使没有科举,也还有小学教育市场化一策。”

“可私塾的教育能教授拼音吗,学生学习进度怎么办?爱国教育怎么办?整理整顿这些素质怎么养成?”杨锐一口气连问了三个问题。

“竟成应该是没看我提交的报告吧。”蒋维乔问道,以给学生求情的人数和频率看,想来杨锐从昨天到今天什么公务都处理不了。

“嗯。我只看了前三页,你现在说罢。”杨锐道。

“我先从简单的说起,”蒋维乔道:“整理整顿这些素质教育并不是难事,即便是公立小学也不存在这种教育,既然都是额外的,那私塾和公立学校是一样的;爱国教育,如果不是单单忠诚于复兴会的话,那也不是问题,忠君爱国的文章历朝历代数不胜数,我们只要选定教材便好,且私塾教授本是些老学究,忠君爱国教育反而比公立小学要好。

最后拼音教育了,”蒋维乔说到这里有些笑意,“这其实不是问题。刚开始我们找了一些过了学龄的成年人测试,那自然是拼音认字快,可以这几年学生对照成绩看,拼音对于小学生认字教育在速度上并无什么优势,反而在作文上有很大劣势——公立学校用拼音教出来的学生,中学作文得分要比私塾学生作文得分平均要低十分到十五分。

私塾教学主要是背咏,以文章为主,学生功底扎死、文理通达、出口成章;公立学校大多是拼音,以认字为主,选用的课本极为通俗,接近白话,只为当前认字所编。

由这些年的总结所知:若是要扫除文盲,那必要拼音认字,因为成人已过了人生中之最佳记忆实际,不能通过背咏耳熏目染、渗透教导,但对适龄学生,若只考虑认字,拼音最佳;可要精于国文奥义,还得用私塾那一套老办法——在学生记忆最佳时,通过背咏疏通其文理,培养起文意,如此才能作好文章。”(未完待续。。)

辛卷 第五十一章 无罪

即便是再反对杨锐开枪‘击毙’章士钊之人,也不得不承认枪击之后,准备来总理府求见杨锐给学生陈情的人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不过关于总理暴虐的恶名也在右派分子中传扬——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可越是向善,就越会同情弱势的一方,更何况学生的初衷确实是为这个国家好,是正义得不能再正义的举措。

凭借这种同情,再加上基督教青年会以及各地教会学校鼓噪,一场全国性质的小型游行蔓延开来。以安全局的分析,这些游行之所以能在信息封锁下同步,是因为美驻华各领事馆在为其传递消息,北大那些西化分子不再是运动的领导人,而此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忽然化身为‘为中国人民正义献身’的右派总代表。

牵扯到美国事情就不好处理了,此时和建交各国修约谈判都已完毕并签字,各地租界也都收回,但美国人咬死‘传教自由’‘新闻自由’‘领事裁判权’‘门户开放’不放,使对美废旧约签新约之事拖到现在仍未解决。若是换做是欧洲国家,大不了两国断交,可美国现在是中国商船队和国企最大的市场,同时在美华侨数量众多,真要断交损失的将是中国,所以事情就一直僵持着。除了亲政府的报纸在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