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部分 (第1/4页)

彭清鹏说完又道:“我的意思是只靠运河是不行的,如果能占领巴库。而后打通巴库到阿斯特拉罕、察里津的这铁路,那后勤补给就会好得多。”

“不!”徐敬熙立即反对,“考虑到……考虑到中亚穆斯林的情绪,我们不能和土耳其作战。”

徐敬熙的停顿让杨增新和彭清鹏感觉到了一些异样,他道,“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

“还有其他的原因。”徐敬熙并不否认,“德国现在正在大规模制造战车,也就是说,他们明年将需要更多的油料。土耳其人占领巴库后所运走的那些油料其实是运至欧洲交付给德国的。如果想要战争打久一点,我们就应该让德国获得足够的油,这样他们就能在西面对俄国维持一种压力,我们需要这种压力好使俄国妥协。”

“那英国人怎么打发?”杨增新想问的时候。彭清鹏先开了口。英国人被土耳其军队赶跑后,一个劲的跑来阿拉木图套近乎,甚至于俄国社会革命党人、亚美尼亚民族独立者也跑过来求情。他们希望中国对其进行帮助,俄国社会党人和亚美尼亚人是很好打发的。但英国人却不是容易唬弄。之前一直推说中国不能双两线作战,现在复兴军居然北上占领察里津。那之前的借口算是破产了,怎么应对英国以及协约国是一个大问题。

“他们之前不是支持布尔什维克对抗土耳其么?”徐敬熙也知道英国人的图谋,他们希望建立一个从伊拉克涵盖波斯一直到印度的殖民地,只是英国人什么都想要,也愿意出钱,可就是不愿意出兵,一开始想怂恿阿富汗,而后又怂恿波斯,最后没办法才求助于中国。“这件事情还是让他们去找外务部吧。我军作战范围只限于中亚地区,不包含高加索,现在进攻察里津只是因为两国边界争端,与欧洲战争无关。”

徐敬熙如此说,在未接到京城新的命令之前,杨增新和彭清鹏只得点头。英国人被土耳其人赶走以后,在中亚和西亚很多事情都要仰仗着中国,其他不说,他们在阿拉伯地区的粮食和弹药走的就是西域铁路和外里海铁路。有一次英国人嫌货物供应不足,杨增新立即建议马上从波斯修一条铁路直通伊拉克,英国人吓一跳,当即就否决了。

和日本人碰面商议的当天晚上,复兴军骑兵军就在卡尔梅克人和哈萨克人的带领下,趁夜绕过奥琴峡谷,出现在南乌拉尔河右岸,他们的目的是三百公里以外的阿斯特拉罕。

阿斯特拉罕既然是蒙古人建立的城市,名字自然源自鞑靼语,意思是‘免纳税赋。不过这只是一种粗浅的理解,根据哈萨克带路党的说法,该城的旧称其实是哈只达尔罕,因为从前有一个虔诚的哈只在该地居住,为此王公们就免除这个地方的一切税赋。

哈萨克人说完,以纯种蒙古人自居的卡尔梅克人立即纠正,说达尔罕一词在蒙古语中,是指享有极大特权的人,他们可以免交捐税、不经召宣随时觐见、不受刑罚直至第九次才定罪等等。准确的说,达尔罕就是任意一个蒙古人,不论他属于哪个部,只要立了功就会被加封为达尔罕,他的真正含义就是‘有功之臣’。

将日本人引入西域有拉拢捆绑日本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分裂蒙古。如果日本人不在巴尔喀什湖以北占那么一大块地方,那么东西蒙古就会合为一体。到时候蒙古人尾大不掉,闹着要独立也是个麻烦。把日本楔在东西蒙古中间,想来定会让以后的蒙古人独立分子头大。

蒙古如此分割。那在西蒙古,也就是哈萨克西部,又再用卡尔梅克人和本地哈萨克互相牵制。因为不好过分压迫哈萨克,所以卡尔梅克人的牧场只在外里海一侧。现在出兵俄国,明眼人一看这就是要开疆扩土的,是以哈萨克人和卡尔梅克人一个比一个积极,因为这涉及到封地和牧场。而对于阿斯特拉罕这座城市,哈萨克说这是‘虔诚的哈只’,而卡尔梅克人说这是‘达尔罕’。反正一个比一个说的有理,巴不得这城市打下了归他们。

复兴军骑兵军司令是蒙古人陶克陶胡,他心中自然倾向于阿斯特拉罕是蒙古人的‘达尔罕’,不过根据就近原则,这地方打下来也不是他的,自然对两帮人的争论毫无兴趣;而政委文永誉,则更关心阿斯特拉罕的现状。据悉,这是一座有十三万人的海滨城市,刚建立的时候。城市就在里海旁边,几百年后里海水退,现在城市离里海已有两百米。

而这座城市在建立之初,是在伏尔加河左岸。被俄国人占领并入莫斯科公国后,为了防御,城市又迁到了伏尔加河右岸。不管是伏尔加河左岸。还是伏尔加河右岸,都属于阿斯特拉罕。这座城市不但控制着伏尔加入海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