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部分 (第1/4页)

以工时算,五口之家四个劳动力,也就只能种五亩多棉花。这样种了如果不再雇工就不能种别的庄稼,所以一般农户都只种一两亩棉花,然后再种些小麦玉米,农忙时就雇个短工,一年才能忙过来。要想棉花大增产又不失去效益,还是要在人工或者机械上想办法。”

“记下来了吗?”杨锐看着陆眉,高兴的说道。

“嗯。”知道男人对数字最感兴趣,尤其对中美农业的对照数据更感兴趣,陆眉早就记下了。

“立中啊,你那本子上还有什么数据,待会都抄给我,我要用。只有有这些数据,一些想法才能切实有效。”杨锐欣慰道。“既然种棉花费时费力,那我们就上小型农业机械。美国人的农场一个比一个大,我们一家一户才二十多亩,根本就不能比。不过通过这次经济危机,让那些有能耐的去租赁别人的地,而后连片成上百亩,这样机械才能用得上。这和农业合作社是同理的,小户人家自愿走在一起,凑钱买机器,雇工反而尔能省下来,和苏俄的集体农庄也很类似。”

没想杨锐将此比作集体农庄了,陶守和道:“伯父,这和集体农庄…能一样吗?”

“大体上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就是:集体农庄是斯大林同志养的母鸡,这些母鸡下的蛋一个不剩、全被他拿去换钱买机器实现苏维埃电气化了。布尔什维克把全世界看做敌人,自然要处处提防,以防敌人反攻倒算。不实现电气化,飞机大炮战车就造不出来,政权就不能稳固。我下台还能赋闲,斯大林那些人下台可要死无葬身之地了。”杨锐说着布尔什维克的电气化,有些感叹。

“好了,立中,你先出去,我和行健谈一会。回头你把你的数据整理一份给我。”杨锐道,“政府内部的数据我是有,可我担心那些人造假。”

“是伯父。”听杨锐吩咐,陶守和站起身走了出去,客厅里只剩下张坤。

陆眉记录表翻页的时候,张坤道:“先生,国内股市经济危机期间应该……”

张坤一开口就是大事,杨锐点上烟抽了一口才道,“三年了,地主们手上的股票应该可以上市交易了吧?”

“已经有人不顾法令要把股票放到交易所交易,不过被虞先生挡了回去。”张坤道。

“嗯,他们就这么等不及。”杨锐笑。国有公司股票补偿给了地主,但规定三年后才能上市。这本就是算计好的——天字号和国家银行下面的各大银行将趁世界经济危机,市场无比低迷时吃进那些人的股票,而后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交易彻底控制国有公司,到此时,从金融到工业,复兴会重新拿回了大部分权力。

“是有些等不及了。”说这话的张坤不得不看了杨锐一眼——是杨锐在离职的时候说有世界经济危机的,以杨锐的威信,这话出口后大家立即人心惶惶了。

“不着急,经济危机好几年,有的是机会。”杨锐笑道。“千万记得吃香不要太难看,嘴上还要多谦虚些,省得被人记恨。”

“学生明白。”张坤赶紧点头。

“不过对那些不听话的……”杨锐想起张静江为代表的那些湖商,“也不要太手下留情,大家要和和气气,这没错,可有些人太嚣张就不好了。”(未完待续。)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一章 运河

从复兴会革命开始,甬商就已介入,得益是最大的,湖商也想捧个人,可孙汶不给力。除了甬商,侨商对革命出力也多,他们从杨锐和程莐夏威夷结婚时正式融入复兴会系统,侨商银行的成立是一个显著标志,但是这些侨商除了经济利益外还有政治利益诉求——美洲华侨的要求是移民,南洋华侨则是立国或建立南洋自治区,这两个要求都是杨锐无法答应的。

现有的国际体系和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存在重大差别,这就相当于老国王下台,新国王上台。作为新秀且是异种异教的中国,最好的选择还是维持现有国际体系,配合英国遏制想上台的美国,同时自己韬光养晦、不去触碰老欧洲的殖民地利益。

在杨锐计划中,未来的世界是英国为天下共主的世界,此时衰弱的英国不但没有力气扩张,反而将战略性的撤退,在亚太,她所放弃的就是中国得到的。杨锐相信,讲究实利的英国人,终有一天会让自己介入南洋和太平洋,然后坐看中美互博,就像在欧洲看着法德互殴一样,在这种‘平衡’中,英国绝不会让中美任何一方坐大,就像他不会让法德任何一方坐大一样。

平心而论,杨锐这是太高看自己了。当初英国决定放弃遏制美国而重点打击德国,其根源在于欧洲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