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部分 (第1/4页)

“赫尔曼……”戈林拧着眉毛时。丽贝卡靠向了他,“我觉得叔父说的未必没有道理。一旦欧洲发生战争。美国人就会跨洋而来,他们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挽救国内经济。”

“可他们又能获得什么?”戈林知道美国的形式也不好。政府靠赤字财政养活了一大批人,但他难以相信美国人会在如此糟糕的形势下派兵前往欧洲。

“不,他们并不要获得什么,他们只要用轰炸机把整个欧洲毁灭。”丽贝卡说后又补充道,“这是无名的观点,他说这是叔父说的,经济利益比领土利益更重要。我想,也许我们应该再等一段时间,这并需要太久,只要中美之间开战就行。”

看了自己的妻子一眼,再想到伦敦海军谈判失败后国际局势的变动,戈林不相信的道:“他为什么宁愿与美国开战也不愿和我们一起进攻俄国,难道真的是为了德意志?”

“这点我找不到答案。”丽贝卡道,“但显然,如果我们挑起战争,结果将是所有国家像上次那样对我们宣战,包括美国在内。中国和日本肯定也会出兵,就像这次针对意大利一样。”

戈林本来还有些斗志,但一说到意大利,他目光里却全是无奈——就在刚刚,他收到了墨索里尼死亡的消息。墨索里尼是他还有国社党学习的榜样,虽然他骄傲得不屑与德国合作,但戈林还是希望他能看在清英法的真面目和意大利本身的虚弱后,最终与德国密切合作,可没想到这么一个‘革命导师’,就这么死了。

戈林收到墨索里尼死亡的消息,比他晚半天,从瑞士来的杨度也带来这个消息。

“真是自杀?”杨锐听完这个消息笑了笑,他很明白,墨索里尼是他和杨度弄死的。

“说是自杀,可谁知道呢?”杨度道,“现在意大利一片混乱,据说利比亚总督伊塔诺·巴尔博将接替他的位置。”

“这不可能!”杨锐把膝上的报纸扔到了一边,“他出事时巴尔博不在罗马,那就说明自杀的事情他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那就不是他在操纵这次自杀,他回去就是死。”

“真的?”杨度问的有些狐疑,但又有些相信。杨锐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向来精准。

“如果是戈林自杀,我会相信那是真自杀,但意大利,我不相信。如果戈林自杀然后他的接班人前往柏林接任,我相信他会成为德国的下一个统治者,但意大利,我不相信。”杨锐道,他看着杨度不解的目光,再道:“意大利的政治环境比德国差的多,甚至连法国都不如。好了,不说意大利了,他注定要乱上一段时间,这就够了,还是说说别的吧。”

意大利只是插曲,虽然他本质上是欧洲爆发战争的导火索——英法的绥靖政策最开始的对象是意大利而不是德国,正是有意大利这个榜样在,希特勒才亦步亦趋的步墨索里尼的后尘。

“情况和我们之前推断的不一样。”杨度一开口就是坏消息。“意大利兵败东非最高兴的其实是法国,最担心的是英国。现在有消息说英国正和德国接触,两国很快会签订军事条约,这就等于是给德国解脱了凡尔赛施加的束缚。”

“有这个后果理所应当。”杨锐思考着,“但由英国出面解脱而不是德国自己解脱,这已经是一个好结果了。最怕的就是戈林对英法无所畏惧,任性妄为,那才是灾难。”

“另外英国正催促我们尽快退兵。”杨度再道。“他们断定受此打击,意大利很快就会从非洲在撤军,国际联盟十万部队聚集于东非已无必要。”

“他们这是害怕我们会常驻吧。”杨锐笑道。索马里虽然没有什么资源,可一旦中日获得那里,对英国来说,整个印度洋就变的很不安全,印度也存在失去的可能,难怪英国要着急。“那我们的条件他们答应吗?”

“基本上同意。只是美国人会信吗?他们对国联从一开始就是反对的。”杨度道。“上个月在伦敦,他们极力并谴责我们在纵容日本,并认定东亚将会是一个战争策略地。”

“他们信不信没关系,但旁观者如果相信,最少我们能在战时卖出不少债券。”杨锐道。进入地中海以后,他忽然觉得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心。要想在太平洋战争中获胜,中国应该借用这里的资源,发售战争债券是其中之一。

“哎!就像墙忽然塌了一样,此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就住在悬崖边上。”杨度想着从伦敦谈判失败到现在的这段日子发生的事,由衷的感慨一句。他虽然有所准备,却没有想到战争离中国如此之近。“可叹国内诸公,还在浑浑噩噩、看不清国际大势啊。”

“国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