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但细研究起来却都有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之处。我的观点是焚毁兵马俑坑的祸首则是

一个放羊的小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俑坑底部都普遍存有10—14 层淤泥。这说明俑坑的焚

毁是秦亡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事。我们知道棚木一旦烧毁,几米厚的土层就会立即塌

陷,不会再出现淤泥的现象。14 层淤泥只能是在较长时间内地表发生变化的情况

下发生的。否则,在两三年内是不会产生14 层淤泥的。所以秦俑坑不像袁先生所

作出的推断,是公元前207 年项羽入关的军队所焚毁。

程先生作出的秦人自焚这一理论推断,也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我们先不谈战

国晚期的秦国有没有这种仪式的存在。据目前探测的资料知道,秦陵周围的陪葬物

不只兵马俑坑一处,如前几年发现并出土的跽坐俑,还有近几年发现的马厩坑、珍

兽坑等,已公布的报告说大量的马匹是被活埋的,珍禽异兽也看不出有杀死后入棺

的迹象,而出土为数不少的跽坐俑大都完整无损,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宫女也都是被

活埋的(关于马厩坑等具体情况,后文将详细介绍),为什么会单独发生3 个俑坑

自我焚毁的仪式呢?

兵马俑的质地是陶质,胎厚而用土细腻,且焙烧的温度都在1000 度左右,十

分坚硬,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以至万世不休。

如果秦国有自焚陪葬物的仪式,这些用心岂不是多余的吗?这种在质地上力求

的永存性和仪式的暂存性是有根本矛盾的。从咸阳出上的西汉兵马俩,徐州出土的

西汉兵马俑来看,除了比秦兵马俩小,其它方面均是相似的。这些汉代兵马俩在出

土时大多数都完好无损,可见没有在入葬时就被自焚。秦汉不过相距几十年的时间

。按汉承秦制的说法,葬仪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说明秦俑坑的焚毁不是自焚,而

是他焚。再则。 秦兵马俑的兵器绝大部分被人捡走了,如按自焚说,土层立即塌陷,

这些兵器怎么会不胫而走?

沼气焚毁的说法从理论上当然可以解释得通,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就难以成立。

要证明沼气失火的现实性,就必须了解秦时骊山地区的水文、土质、气候等资料,

经过科学的实验才能加以肯定。在封闭的坑中单有木材的腐朽能否产生沼气以致燃

烧也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

秦俑坑的焚毁到底应该怎样解释?我认为随着秦王朝的灭亡和秦陵的被毁、秦

始皇陵园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变成野草、榛莽丛生的荒野,偶尔出没其间者只

有樵夫和牧童了。秦俑坑的被焚一定与樵夫、牧童有关。从今天已发现的西汉晚期

墓葬断定,秦俑坑焚毁的时间应在奏亡至西汉晚期之前,《汉书》曾有这样一段记

载:“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

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棺椁。”《汉

书》成于东汉初年,作者所述牧儿亡羊失火之事,在它之前的《史记》中不曾有半

字记载,由此推断作者大多根据民间流传所记。近年考古人员在秦陵作了精密的钻

探和考察后,认为秦陵封土没有发现盗洞,地宫并未被盗。既然没有盗洞,怎么会

有“羊入其凿”之享?这个“凿”我推断就是距地表不深,处于荒芜中的秦俑坑洞

口。秦俑坑是陵园的组成部分,当年的项羽军队虽然破坏了秦俑坑,但并未放火烧

毁,这从后来发掘出的三号坑元焚烧痕迹可以得到证实。原因是这支复仇的军队,

面对比豪华壮丽的陵园要简陋得多的秦俑坑,没有引起焚烧的念头,如果这时焚烧,

就不会有俑坑底部的14 层淤泥。

可以这样推断,当牧童赶着羊群来到秦俑坑区域时,当年项羽军队所挖掘的进

入俑坑的洞窟,多已被荒草和尘土掩盖,羊群只顾啃吃青草,并未注意脚下的地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