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组合体,这个组合体的制作过程,跟用零部件组装一台机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艺

术创作本来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如果不是其中有艺坛高手作巧妙精到的

处理,陶俑势必会成为各部规格不一,整体不能配套的拙劣作品。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在秦代严刑厉法的恶劣劳动条件

和生存环境下,工匠们的艺术劳动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其对作品的热情和创作激情

也必然受到极大的压抑。从留传至今的史料和秦俑坑考古资料表明,建自秦王朝统

一前后的兵马俑坑,在这里从事艺术劳动的人群,除秦国原有的艺术人才外,绝大

部分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自六国的工匠。由于陵园的工程量极为庞大,除了工师

(师傅)领导的工匠外,同时还把有技艺的“工隶臣”也编入其中。于是,在这些

成分复杂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心怀国破家亡之恨,遭遇家世零落之难,身受鞭

笞奴役之苦,常存惩罚治罪之忧,因而把陶塑的烧制不是当作一门艺术创作,而只

能是当作一种苦役来完成。由于工师和官吏们严格的监视和要求,这些在心灵上受

到压抑的民间艺术劳动者,不敢过多地随心所欲,让陶俑缺陷百出,更多的是把自

己的情绪融入所创造的艺术之中。于是,整个秦俑军阵透视出一股哀愁、隐忧、愤

怒、形似而神不足的韵味,也似乎是一种历史环境中的必然。

当然,秦俑三坑的几千件陶俑中,真正属于劣质的或者说是不成功的作品,毕

竟是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而劣质和雷同的艺术形象也只限于一般的士兵俑,整体

的俑群特别是各级将军俑,其逼真生动的形象、鲜明光亮的个性,完全可以作为一

代艺术奇葩而留传千古。

玉虽有瑕,但毕竟瑕不掩玉,浩大的秦俑军阵以其构图、气势、造型之美将以

无可替代的地位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自1974 年3 月西杨村农民发现第一块陶片到1977 年10 月,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的8000 名地下大军,以磅礴的气势和威武的阵容,接受了当今人类的检阅,

它的出现,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使沉浸在漫漫长夜的东方古老帝国的神秘历史,

再度灿烂辉煌。

当新华通讯社频频发射电波,向全世界报道这一东方文明的盛况时,西方新闻

界也不甘寂寞地发出了足以令人同样震撼的讯息:

希腊通讯社报道:“1977 年11 月,希腊弗吉纳村发现一座巨型墓葬。

据考古学家鉴定认为这座墓葬可能是2300 年前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马其顿

国王腓力二世的墓葬……”意大利广播公司报道:“截至1977 年12 月底,意大

利历史名城庞贝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走过了战后30 年的历程。这座罗马时代由于火

山爆发而湮没的城市,经过考古学家的科学钻探,已完全掌握了整座城市的形制和

布局,许多殿宇的残骸在发掘中得以保护……”相互交映、此起彼伏的电讯,又唤

起了人类对久远历史的记忆,3 个最伟大的古代帝国再次步入人们的瞳眸。马其顿

——罗马——中国,3 颗耀目的星斗又在20 世纪人类的心中升起。

第五章 三颗太阳同时升起

秦陵兵马俑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之一。它表现了人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多

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相似的。

——国际特奥会主席史维法

光照三洲的帝国

公元前356 年,在希腊北部马其顿的一座王宫里,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建

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就在亚历山大出生之日,

远在世界东方的一个诸侯国秦,已从栎阳迁都咸阳,并通过“商鞅变法”悄然崛起,

开始了蚕食山东六国逐渐统一天下的行动。马其顿原是希腊北部一个野蛮、落后的

部落小国。经过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的默默治理,这个民族逐渐强盛起来。

就在腓力二世雄心勃勃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