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法让今天的游客亲眼目睹并彻底地感受和领悟,无法让研究者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和

全面的探究。这种种原因和目前的现状,给这里的考古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带来的遗

憾完全与前来观光的游客及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是相同的。

尽管我们面对的是诸多遗憾,但这种种遗憾对深藏在地下的文物未必不是一件

幸事。从我国近几十年考古发掘的诸多遗迹和陵墓可以看出,文物的损失与破坏令

人震惊和悲叹。1958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计划地主动以考古手段发掘的明十三

陵中的定陵,出土的几百匹足以代表中华民族古代纺织与刺绣艺术顶峰地位的织锦

布料,几乎全部损坏、变质。而定陵地下玄宫出土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三具尸

骨,也在“文革”的狂潮中随着腾天的烈焰化为灰烬,消失在苍茫的宇宙,给人类

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巨大的悲愤和遗憾。

六十年代初,当周恩来总理赴陕西视察时,陕西省政府曾提出了发掘唐代乾陵

和其它帝王陵墓的设想,但未能得到获准。周恩来总理引用定陵织锦损坏变质的教

训,解释了不予批准的理由后,郑重而风趣地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足以使文物

不受损失的科学保护方法,祖宗留下的遗产还是让土地神多替我们保护几年吧。”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脱离了土地神的庇护,已经在走向人类的怀抱。

我们在满怀热情迎接这支秦代大军的同时,也对它们提出的苛刻要求感到棘手

甚至不知所措,由此而来的失误与缺憾、忧思与困惑,已是无法避免了。

当我采访了周铁、张志军两位文物保护专家后,方知秦兵马俑同样受到了较为

严重的损坏,井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结局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有的属于不可抗拒和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所成,有的则是人类本身制造的失误。

一号坑兵马俑军阵气势雄伟,辉煌壮观,而人类为此构筑的以保护为日的的拱

形大厅,也不失恢宏壮阔的气度与风范,如此大跨度的拱形建筑,其设计者的苦心

和施工者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它在中国遗址性博物馆建筑史上的地位也是没有可

与之匹敌的。但由于设计的匆忙,资金的缺乏,材料筹备与运输的困难等诸多人为

的和自然的原因,大厅留给人们的遗憾也是显而易见且难以弥补的。

当观光者走进一号坑大厅,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四边直上直下的长方形俑坑,而

当年俑坑中那精心设计的长长的门道却压在了大厅墙基的身下而无法恢复,给人们

造成一种非历史真实的误解,削弱了兵马俑军阵布局和战略战术思想的艺术性与震

撼力。同时,根据专家张志军先生对大厅监测结果得知:

下雨或下雪的异常天气,都会使坑内湿度相对上升10%以上,而在正常天气中,

阳光的照射可导致坑内温度在短短的2 个小时之内上升7 ℃以上,湿度却又相对地

下降13%以上。这种温湿度的巨大反差和迅速变化,对坑中的秦俑表面彩绘特别是

在修复中粘接陶片的环氧树酯化学胶,都会造成极大的损伤并缩短了本身的有效寿

命和应起的关键作用。这种大厅的建筑结构使深入地下4。5 米但体积较小的三号俑

坑,温湿度的反差更为明显,损害力也将更为严重和突出。

经过修复的兵马俑重新下坑复位后,曾几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倒塌现象,这种

现象的出现显然是没有对陶俑采取任何预防倒塌的措施所造成的,其倒塌的结局是

再度使完整的陶俑变成碎片。从断裂的陶片可以看出,大量的断茬面仍是经过人工

修复所涂化学胶的部位,而这些部位所涂胶的痕迹只占原断裂茬面的一半左右,且

在茬缝处又很少发现本应使用的金属勾接加固部件和其它有效的修复物质。因而一

旦修复起的陶俑倒塌,再度破损成零乱的陶片已是必然。

秦俑坑土质的黄沙积成,经保护专家周铁测试,黄沙土质失水后体积收缩约30

%左右。由于日光的曝晒,俑坑中的土隔梁渐已收缩裂变,而骊山脚下农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