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部分 (第1/4页)

谢��

当时还没有出现变频技术,也就是一部雷达可以同时工作在多个波段上的技术,因此也就只能采用这种奔办法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了。最先进行实战应用的就是德国的防空部队,而且很快就证实,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段。在同时部署多部不同雷达的情况下,发现英国轰炸机群的概率提高了数倍,而且拦截效率也提高了好几倍。当时,这还是一项绝密“技术”,为此,德国与唐帝国还专门组建保护雷达站的安全部队,德国的情报部门甚至不惜撒布一些假消息来迷惑英国人,以保证该“技术”不被英国人发现。

也正是随着对干扰雷达,以及反干扰的技术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与工程师逐渐掌握了雷达的一些重要性能,推动了电磁学的发展。而除了干扰雷达之外,怎么确定敌人雷达的准确位置,甚至是利用敌人雷达发出的电磁波进行压制性打击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启动。

最早装备探测雷达的专用设备的就是帝国海军的战舰,随即工程师就发现,这种设备在战舰上的用途实际上并不是很大,如果双方接近到可以互相探测到对方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距离的话,那么早就被侦察机给发现了。因此,工程师提出在飞机上安装类似的设备,用来在远距离上探测敌人的雷达,不管是战舰上的雷达,还是地面的雷达。

比起用金属铂条干扰雷达而言,要精确探测出敌雷达的位置,在技术就要困难得多了。而探测的原理也相当简单。雷达本身就像是一支手电筒一样,发出的电磁波在某个方向上最为集中,就如同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而雷达本身就是“光源”,因此只要有可以测向的电磁波接收装置,就能够探测出电磁波信号的方向,而结合两个探测装置,利用三角法,就可以计算出电磁波发射源的位置了。

这只是纯理论上的办法,而实际操作起来肯定要麻烦得多。首先是探测装置的测向精确度要足够的高,这个还是小问题。最关键的是,两部探测器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这与用来截获敌电台发出的电磁波信号的装置一样,而当时为了提高探测精度,往往会利用多部监听电台探测到的电磁波信号进行计算,而且每部电台之间的距离少则数公里,多则数百公里。以当时的技术,别说在飞机上安装两部探测装置,就算是在同一艘战舰上安装两部装置,也难以保证探测的精度。

工程师的创造性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飞机后面拖一根长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绳索,在上面固定数个,甚至数十个小型探测器,然后在飞机的前端安装另外一部精确度更高的探测器,然后利用后面小型探测器探测到的综合结果,以及前方探测器探测到的结果,就能够大致计算出电磁波发射源的大概方位了。

27年初的时候,陆航首先改装了两架这样的电子侦察机,并且进行了测试,在测试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随后就又工程师进行解决。比如因为绳索在空中漂浮的时候极为不稳定,工程师就在探测器上加了一个水平方位陀螺仪,并且与电子信号反馈器并联,从而测量出在接收到电磁波信号时探测器的准确状态。

经过了大半年的测试与反复的改进,到27年底,第一架具有实用能力的电子侦察机正式交付陆军航空兵。这是一架由“狼鸠”改造的电子侦察机,通过多次测试,最终证明该侦察机能够对左右两侧100公里范围内的雷达进行定位,而定位精度在2度以内,也就是在100公里的距离上,误差大概在5公里范围之内。比起后来的电子侦察机,这个精度确实是差得让人无法忍受,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到28年初的时候,陆航已经接收了30多架电子侦察机,罗云冲为此成立了一个单独的电子侦察机大队,并且直接隶属于陆航司令部。当时这是一支绝密部队,外界知道该部队存在的人不会超过50个,而且飞行员都是秘密调集的,在到达该部队之前,飞行员甚至不知道他们要去干什么。

训练工作一直进行到了八月份,该部队才正式形成了战斗力。九月底,罗云冲抽调了十多架电子侦察机,组成一个独立的中队部署在了巴拿马。当时,罗云冲就想利用该中队为战略轰炸服务,只是在十月初的时候,罗云冲暂时终止了轰炸行动,所以该部队一直没有参加作战行动。直到十月二十一日,罗云冲决定恢复战略轰炸后,该部队才接到了命令,而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二十三日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群探明航线上的美军雷达分布情况,好让参谋制订出更合理的飞行航线,以确保机群的安全。

谈仁皓也是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