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刚上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宋文正的爷爷是院里的总工程师又是留苏专家,最先受到波及。接着是宋文正的父亲、王丽莎的父亲以及设计院其他干部。看着天天有人被带走,整个设计院人心惶惶,都担心下一个是自己。当传来宋文正的爷爷自杀的消息时,整个家属大院上空仿佛乌云密布,大家连喘气都小心翼翼的。林娜的父母是胆小怕事之人,夫妻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辞职带上三个孩子回老家。

宋文正和王丽莎的父母被打成右。派,下放到省内M县下面的一个贫穷山区小镇,巧的是下放的地方就是林娜的老家。对于大人的愁云惨雾小孩无法体会,三个好朋友不用分开,这对他们来说,仅仅是换了居住环境而已。

转眼间,三个孩子都已高中毕业,响应国家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到清凉山农场上山下乡。而比两个姑娘早一年进农场的宋清源因为父母是右。派分子,被分配到最辛苦的上山队,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上山伐木、扛木头、锯木板的活。虽然王丽莎的父母也是右。派分子,但是她活泼大方,有文艺特长,所以场里的领导把她和林娜分配到后勤队,在饭堂负责做饭。

宋清源口琴吹得非常好,王丽莎和林娜能歌善舞。有空闲时,三个好朋友会在田边自娱自乐。受了宋家爷爷的影响,三个小孩都很喜欢苏联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套车》、《小路》、《山楂树》,他们把所有会唱的苏联民歌一遍遍地唱。宋清源懂俄语还会唱俄文版的,这让王丽莎和林娜很是羡慕。

在那温饱没有保障的年代,或许城里有人会认为让孩子进农场起码能生存,但是农场也不是能管温饱,要算劳动日值,年景好时,多则两三毛钱,少则一毛多,知青除了刮风下雨无法出工或是回家探亲外,一年能挣到三百多个劳动日的并不多。满打满算,一年最多也就九十多元,少的仅仅才四五十元,这样一年辛辛苦苦到头,还不够米、油盐伙食费,不少人年终结算还超支。想来农场挣点钱帮补家里不成,糟糕的还得问家里要。就曾有过这样的事,某知青连理发的钱都要问家里要,这成了农场一大笑话。像宋清源这样干超负荷体力活的知青饭量较大,虽然日日辛劳,但仍入不敷出。王丽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所以在打饭时,总是将宋清源的饭菜压得实实的。后来,干脆把自己的饭省下一半给宋清源。

有次,半夜醒来的林娜亲眼看到饿得起来直灌。水的王丽莎。第二天吃饭时,林娜一声不吭地把自己的饭菜扒一部分到王丽莎的饭盆里。

“林娜,你这是做什么呀?”

“行了,别说了。”林娜低头吃饭,一会儿又抬起头说,“丽莎,我想了想,咱在饭堂后面的空地里种点菜吧,这样可以改善一下大伙的伙食。”

“这样做行吗?”王丽莎心里有些不安。

“咱们不要工分,有什么不行呢,就当改善大伙的伙食呗。我想过了,除了种菜外,咱再种点芋头、红薯这些能充饥的农作物。”

王丽莎马上举手赞成。

两个姑娘说干就干,收工以后就在地里忙个不停,这一举动得到了农场领导的赞赏。后勤队的姑娘们都来帮忙。于是饭堂后面的地被扩大,种的菜也越来越多,大伙的伙食也稍有改善。在年底的大会上,林娜和王丽莎被评为先进,受到表彰。在那年代,能公开受到表彰是意味着有单位招工的话,领导会优先考虑。她们最初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三人能吃饱,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宋清源学识渊博,长相英俊,所以很多姑娘喜欢他,林娜和王丽莎也不例外。但他父母是□□,在那个家庭成分作为首要条件的年代,即使很多女孩喜欢他,但谁也不愿意跟着这样的人。所以仅仅是对他有好感,真正关心他,接近他的女孩少之又少。而林娜和王丽莎例外,除了关心外,更多了一份青梅竹马的亲厚。

七。六年,宋家平。反,一家又搬回了省水利设计院的家属大院。那一年,正好省钢铁冶炼厂到M县招工,县里分给林娜他们家所在的小镇十个名额,镇领导研究后请示县知青办,将其中两个指标分给清凉山农场的知青。宋家托了关系,给宋清源要到一个指标。就这样,宋清源告别了农场的山山水水和日夜相处的场友,踏上了返城之路。

回城那天,林娜和王丽莎挥泪送别了一程又一程。王丽莎从宋清源的欲言又止中看懂了,原来他心里的那个人是林娜。本以为她父母很快也会平反,可是迟迟没有消息,看来她和林娜不知道要在农场待到何年何月。宋清源喜欢谁又有什么所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