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 (第1/4页)

��址⑺�退�羌胰嗣姘��哺�枇怂�亲鋈说淖鹧希�

当然,这不是贵族式的恩赐或施舍,而是一种当权者与被统治者应当遵循的社会契约。作为卢梭的信徒。你应该拜读过他的《社会契约论》,我也读过而且心领神会,并遵照导师的约束从事着自己的契约责任。作为王国的统治者我被赋予保护属下臣民利益地权力,这是契约里上位者行使的权利,我做到了我该做的职责;臣民们在契约中就必须服从我的管理。按照统治者意愿营造自己的富足生活,他们同样尽到自己地义务。”

安德鲁侃侃而谈,在自己说话的过程中,他一直注意到贝多芬的表情变化,由先前的无比愤怒,到不屑一顾,转而有所领悟。安德鲁阅读过贝多芬的传记。了解这位孤高且不近人情的音乐家背后渴望着什么,那是一种希望得到统治者承认自己智慧、才能的狂傲心态。

安德鲁根本不相信自己的一番言语就能说服贝多芬,但作为上位者表现出来的谦逊与和睦,却能让最不谦卑地音乐家获得一丝满足,进而博得他的好感。因为从来不会有一个高贵的绅士愿意忍受狂人的无礼,可安德鲁,西班牙的摄政王却能做到,而且做的非常好。

安德鲁可不是自虐狂,喜欢恭卑着让他人鄙视自己,而是这位狡猾的摄政王有着自己的独特考虑。今世的贝多芬或许只是众多著名音乐家中的一个,但在后世,他却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伟大“乐圣”,一个被世人敬仰能够“扼住命运咽喉”的传奇人物。

安德鲁在前世便是贝多芬的忠实崇拜者,尽管他自己听不大懂贝多芬的任何交响曲,只感觉它们闹哄哄的,但这并不妨碍安德鲁希望能借助贝多芬的乐谱来传颂自己无量功德,好让若干世纪之后的整个欧洲,不仅书本中了解自己的文治武功,更多的应该在贝多芬的激扬交响乐中陶醉于安德鲁的伟大成就。

安德鲁的城府之深,自然是浑然不懂事理的贝多芬所不能理解的。贝多芬体会着安德鲁的一番谈话,低头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重新望着自己眼前那充满自信和真挚的面孔,有些疑惑的问道:“可,可你为何不继续实行共和革命,让自由,平等,博爱继续下去!”

“我的朋友!”安德鲁微笑着将茶几上的酒杯重新递到贝多芬的手边,后者坦然接受了,于是,他继续说道:

“革命只是口号而已,请先允许我这样说。你听闻过法国革命,不错,革命的确进行的轰轰烈烈,但对于人民他们得到了什么?仅仅满足对贵族们的报复而已,但之后呢,战争,饥饿,断头台,还有无休止的恐怖接踵而至。即便是三巨头们也公开承认革命后的生活远不如路易十六王朝下的那么安逸祥和,至少太阳王的子孙没能饿死他的臣民。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不在乎流血多少,是不是取得共和政体,而在于是否满足广大民众的迫切利益。在这点上,我毫无掩饰自己的想法,尽管西班牙与英国为敌,但我本人始终推崇英国人的光荣革命,这种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所进行的不流血革命,为大英帝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强。

贵族并非都是无能的酒囊饭袋,其间也有精英辈出,社会的发展与推动,必须依靠贵族与平民共同遵守契约中的条款。因此我所作的工作,便是监督与实施这一社会契约,竭力让王国的每一个人都获得同等发展机会,使得每个孩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当然,绝对的公平从来都不会存在,今后也不能出现,贫富的差距和权利的高低只是衡量个人的现实成就,而不是带入子孙后代,万世共享。”

第三集 越过比利牛斯山 第91章 烦恼的“喜事”(上)

安德鲁的长篇大论让年轻的音乐家感觉十分困惑。自幼穷困潦倒的贝多芬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在孩童时代就被自己的酒鬼父亲拉到波恩的宫廷里,旨在为王侯贵胄们进餐宴会上尽兴,小贝多芬演奏一晚上的辛劳结果只是换取几块干面包和一瓶廉价葡萄酒。就在贵族们终日享受豪华美食的时候,自己最敬爱的母亲和最年幼的妹妹却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先后过世。

来到维也纳,贝多芬见到也就是贵族们奢华无比的生活,还有穷人们在贫困痛苦中的呻吟。最让贝多芬难以忍受的是,乐谱出版商为迎合维也纳皇室所倡导的柔和抒情步调,肆意创改他的心血,原本激扬的乐章统统变成靡丽之音,完全违背了贝多芬的初衷。从不修边幅的贝多芬在“音乐之都”进修的那段时光里,受尽他人的嘲讽与诽谤,无人认同他和他的作品,甚至还有评论家在维也纳报刊上公开要求音乐界驱除这个不合时宜的莱茵河怪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