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 (第1/4页)

“乐休不必自谦。”李治笑笑道:“你的本事,别人或许不知,我还不知?不如我等坐下慢慢细谈如何?”

还能如何,你说谈那就谈呗。

小道士手脚麻利的给几个蒲团重新摆好,然后被袁天罡差去奉茶了。嗯,小道士道号镜元,挺有意思的名字。

“刚才正和袁大师闲聊,袁大师突然说有清逸之气而至,并说应该是乐休到了。我和明达还半信半疑,结果刚过来就听见乐休一番妙论,可见袁大师推算果然灵验。”李治看看我再看看袁天罡笑道。

“晋王殿下谬赞了。”袁天罡很谦虚的拈须笑道,一派高人风范。

屁的清逸之气啊心里腹诽,要我是这个老君观的掌门,这种推算我也会玩可腹诽归腹诽,面子上咱还得摆出一副高山仰止的表情。咱是来人家这里混日子的,想混舒服就没有得罪房东的道理不是。

面子上李治正与袁天罡天文地理的讨论的起劲儿,咱也就跟一边哦,啊,原来如此的凑凑热闹,真就没往心里去

眼睛一瞟,发现坐在李治身边的李明达居然也正走神呢,小丫头一只小手里居然把玩着一个琉璃香球。

嘿嘿,小丫头也觉得无聊了。

可看看眼前两位的架势,看上去聊到晚上他们都不会累啊

得找个有意思的话题,至少大家乐呵乐呵。

趁着李治跟袁天罡讨论的一个间隙,我恭敬的摆出一副孜孜好学的摸样说道:“袁大师学识之渊博,术理之精通,让小子自叹弗如。小子前些日子钻研道门典籍时,有一问题不得其解,不知袁大师愿意赐教,以解小子疑惑?”

“哦?”袁老道眼里有一丝笑意:“不知是何问题,竟能难倒乐休你?若乐休不弃,可提出来大家共同参研。”

李治也有了兴趣,问道:“是何难题,乐休讲来听听。”

我点点头说道:“《道德经》中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然而其后立即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座诸人,人人都是能把《道德经》倒背如流的,所以我说出来后,大家都点头。

“可是乐休资质鲁钝,实在想不明白,既然已经有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定论,为何又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乐休遍阅典籍,道者,混沌也,自然之性也,衍化阴阳,阴称无,阳为有,套以为用,则可视作万物生于阳,而阳生于阴。阴阳二气而衍生万物。合了道生一,一生二之言。但‘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言何解?三者,何也?若依‘万物生于有’之言,则三为阳。但已有道化阴阳之言,为何又以三为阳?称什么‘三生万物’?须知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何谈生万物?”我一通连说带比划的,给这个讨论了千年都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抛出来。(后人为《道德经》分章节,然后断章取义的解释说,前后是在解释两个问题。可老子他自己都没分章节,我们凭什么给人家分呢?而且老子的翻译版本太多,着实令人头痛啊)

在座所有人都开始皱眉沉思,李明达也皱眉细思起来,连袁天罡也不例外。

“圣人微言大义,实非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揣测的”李治想半天摇头叹道:“这《道德经》,从我蒙童之时就已会背,但如今想来,只是邯郸学步而已,实未领其精意啊”

李明达比李治沉思的时间长,然后问道:“《道德经》前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从此言而推,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合而为道,道以天地自然为法,道法,道法,到底是道大,还是法大?”

惊愕,高人啊就凭李明达这问题,那就不是吹的。但从此处,也可以看出来,李明达比李治要较真。

“公主殿下之言,怕是断章取义了。”袁天罡到底是半仙,很快就回答了晋阳公主的问题:“老子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道乃天地之始也,当属先天。法为天地成而生之,当属后天。先天后天合而自成一体,是曰道法。单是论道,单是论法,均是片面之词,有欠妥当。”

李明达想了想,点头称是,谢过袁天罡。

袁天罡看看我笑道:“至于乐休之问,我却暂时未能理顺因果,怕是难以现在回答。乐休才智,果然精深,能精研道典至此,便是老道也感叹服。不如明日起,叫上淳风,咱们再细细研讨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