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忽略这一点的。要是我,会有另外一种做法。”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前苏联总统)

巴伦支海上的悲剧(6)

但是,专家们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潜艇毁坏程度令他们惊讶,要知道,该潜艇在海军中被认为是此类型军舰中性能最可靠的,过去的5年印证了它并非浪得虚名。是什么原因给“库尔斯克号”造成如此巨大的损伤?很明显,是多方面的原因凑在了一起:可能的外来撞击,储备鱼雷、蓄电池、压缩空气罐以及一切易爆物品的爆炸。幸运的是,位于艇身的坚固部分与轻薄部分之间发射井中的巡航导弹显然没有发生爆炸。两座核反应堆的防护装置及其自动关闭系统也是稳定的。无论第九舱内还是潜艇周围,都没有探测到放射性增强的迹象。

在全世界,潜艇灾难时有发生。19世纪30年代,在这个悲剧性事件的名录中,英国人名列前茅。40年代,德国损失的潜艇最多。50年代,法国人最频繁地损失潜艇。60年代,美国有两艘核潜艇葬身深海海底,艇舷甚至还悬带核武器。对于专家们来说,这两起可怕意外的原因迄今还是一个谜。到了70~80年代,苏联在这场恐怖竞赛中跑到了第一。先后沉没的潜艇有“K…8” (1970)、 “K…219”(1986)、“K…278”(1989)。只有“K…278”潜艇(或称“共青团员号”)覆没的消息,在海军历史上第一次立即被最广泛地扩散开来。

1986年“K…219”潜艇惨剧以及还有42名官兵牺牲的详情,我们只是三年过后才了解到。海军上将弗拉基米尔·切尔纳温在自己的《核潜艇》(莫斯科,1997)一书中,首次披露了“K…8”潜艇牺牲艇员的名单,艇上当时共有52人。但几乎所有专家都一致认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是俄罗斯海军史上一次最可怕的大难。

总统力图控制局面

8月18日夜,在与其他领导人协商后,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缩短独联体国家元首峰会,回到了莫斯科。普京听取了参加救援行动人员的工作汇报,但继续坚持不干预事态的进程。只是在8月22日,普京才开始亲自处理所有与潜艇沉没和艇员牺牲有关的事项。

俄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肯定地认为:“总统简直就被压垮了,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利用‘库尔斯克号’潜艇的命运而在全国范围内导演的妖魔化他的运动。” 该报还诘问道:“叶利钦的接班人能否撑得起这样一付沉重的大国十字架呢?” 但是,普京并没有被击垮。他性格严肃、沉默寡言而表情忧郁,但同时也充满力量。一些观察家认为,普京是个很会听课的学生,显然,这种看法是正确的。8月23日星期三被宣布为全国哀悼日,而在星期二下午,普京就飞到了北莫尔斯克。从机场出来,他没有去“北海舰队”司令部,而是去了维佳耶沃“库尔斯克号”官兵驻扎的营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660多名遇难官兵的亲属聚集在那里。《独立报》8月23日的一篇文章写道,总统当然不应当为军队的崩溃和“库尔斯克号”的沉没承担责任,“他的过错在其他方面,他没有对人们的痛苦表现出应有的同情,此次造访北方实在是太迟了”。 英国电视台播放这样一个画面片段:一位据说是牺牲艇员妻子的妇女,冲着摄像机用英语叫喊着:“如果我看见普京,我就杀了他!”相似的场景也可以在俄罗斯的报纸上看到。在“独立电视台”,人们看到了那位冲着摄像机喊叫的妇女:“我不想见普京。我恨他!”

但事实上,事态却按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了。普京首先探望了牺牲艇长的妻子利亚钦娜,就在他们住的那间破破烂烂的房子里,与她交谈了一个多小时。随后他们一起前往“军官之家”,有650个固定座位的大厅里进来了1000多人。总统的陪同和警卫人员少到了极限。普京与大厅里的人们交谈,并回答所有问题,哪怕是最没有道理和已经反复提了几遍的问题。他没有表现出丝毫不耐烦,而是聚精会神地倾听。这次会面持续了3个小时,这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但是,受邀媒体记者们想看到的事件和粗鲁言行却没有发生,也没有电视台和电台转播:因为普京不希望把自己与遇难潜艇官兵亲属的会面变成一场做秀。只有普京抵达维佳耶沃的个别片段被总统和“俄罗斯电视台”的摄像师拍摄下来。普京是一位态度诚恳的人,很显然,他所言都是其所想。总统说:“我没意识到,舰队处于如此可怕的状况。”但他也批评了俄罗斯媒体在报道“库尔斯克号”悲剧事件时的极端偏见和歇斯底里,他认为这样做是侮辱了潜艇官兵。普京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