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 (第1/4页)

的铁古董都给当做废铜烂铁缴了出去,抵了钢铁任务,一股脑儿扔进了炼铁炉,毁灭了它的文物价值,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庙东村有户姓常的更有点儿荒唐。据说这户人家是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裔,他们这次就把祖上传下来的镇宅之宝—一套十分精美的银祭器,稀里糊涂地当作从事迷信活动用的器具给撂到庙东村的废铁堆里去了。

尽管庙东村生产大队的社员群众响应国家号召不打一点儿折扣,完成钢铁任务的积极性史无前例的高涨,把家里一切所谓的废铁全拿出来上缴了,堆放在庙东村西城门外的空地上,简直就是一座高高的大山,可是论斤两和上级政府给他们所下达的钢铁任务还差得很远很远。庙东村生产大队的干部们面对上级给他们所下达的这个近似于天文数字的钢铁任务犯难了,他们整天在为完不成这个任务而头疼,挖空心思地在努力想着完成这个任务有效办法,最后旮里旮旯都搜寻遍了,实在再也搜寻不出什么可往出缴的铁东西来抵这个钢铁任务数了,就只好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社员,把悬挂在村子中央,平常用来召集群众开会或者上工、下工所敲的那口大铁钟从架子上解了下来,打算用它来抵上级给庙东村生产大队所下达的钢铁任务。然而他们又担心铁钟上面所铸的那些文字会给他们招惹出麻烦,于是就用一把二十四磅的大铁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口生铁铸成的大钟砸成碎片,然后装在一辆由三头牛合拉的铁轱辘大车上,在车辕插上一面大书庙东村生产大队的红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赶上大车,向着孟至塬管理区的供销社驰来。他们心里一味美滋滋地在想着,这口大铁钟少说也得有个两三千斤重,这回把它当作废铁给孟至塬管理区一上缴,庙东村生产大队的钢铁任务完成情况肯定会一下子往上冒一大截儿,名次在孟至塬管理区即使排不上第一,那么也少不了个第二。你想想其他哪一个生产大队还能有他们生产大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哪里能一下子搜寻到这么多的“废铁”?说不定孟至塬管理区的领导一见,就会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呢,或许还会给他们庙东村生产大队的人披红戴花,在全华阴人民公社登报表扬呢。可是他们殊不知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俗话说得好,“官断十条路,九条人不知。”庙东村生产大队的人兴冲冲地赶着大车来到孟至塬管理区供销社缴钢铁,不想却被人家给他们热气腾腾的头上狠浇了一瓢凉水,给他们了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事颇弄得有点儿像《三国演义》中周瑜所策划的东吴招亲,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庙东村缴钢铁来的人赶着牛车,颠颠簸簸,好不容易把这口打碎了的大铁钟运到孟至塬管理区供销社的收购门市部,汗流浃背地从车上卸了下来,乐滋滋地上磅过完了秤。谁知道当他们拿着收购门市部给他们所开的收据,正要返身回家的时候,不巧收购门市部的主任来了。主任一眼就看出来这些刚从车上卸下来的生铁有蹊跷,对庙东村来缴钢铁的那几个人说:“你们几个先别走。”然后他就十分认真地用手搬开了庙东村这几个人用牛车所拉来的那些生铁片子,仔细地审视起来—原来这些生铁片上面所铸的那些文字引起了他的怀疑。这位收购门市部的主任把一些生铁片拼凑在一起,仔仔细细辨认着,终于通过生铁片上所铸的文字,识别出了它的归属。他坚定不移地说:“你们今天所拉来的这车生铁,不能给你们抵钢铁任务,因为它是口打碎了的古庙里的铁钟,不应该属于你们庙东村一个生产大队的。古庙里的东西,中央文件早有明确规定:官会庙产属于国有财产。我不管你们庙东村生产大队的人以前是怎样把这口铁钟弄到你们庙东村去的,然而现在这口打碎的铁钟缴来都不能算作你们庙东村生产大队所完成的钢铁任务,应予以全部没收。”于是又要回去了刚才给他们所开的那张收据。庙东村生产大队赶着牛车来缴铁的那几个人一时实在想不通,和收购门市部的这位主任就吵了起来,可是吵能顶什么用呢?始终是吵不出个什么结果来的,最后他们只好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回到庙东村,把这事汇报给了大队长杜木林。这一扫兴的消息一传开,庙东村生产大队的社员群众没有不抱怨的,他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无不忿忿不平地在一起议论,打问这是谁出的馊主意,叫把铁钟砸碎缴上去抵钢铁任务,害得现在上工、下工,召集群众开会都没得钟敲了,只好派人提面铜锣,南、北二巷到处跑着边敲边吆喝,累人不说,把铁钟砸碎,劳神费力,用大车运到供销社收购门市部,花费了那么多冤枉劳力,到头来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连一两钢铁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