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部分 (第1/4页)

,于秋冬分巡边界。寻以马边等�,夷匪不靖,命大臣齐慎亲往筹防。

同治十二年,因峨边�蛮族投诚,择充千、百户等职,编制夷兵,建修碉堡。

光绪二十三年,鹿传霖以三瞻地接里塘,为入藏北界,拟设定瞻直隶�,而移建昌道于打箭炉,仿金川五屯之制,设立屯官及将弁汛兵,并接展电线至前藏。其事议而未行。三十三年,部臣议裁★边防军,赵尔丰以川边原有巡防五营,已属不敷调遣,遂定议缓裁。

宣统初年,赵尔巽以打箭炉外所有改土归流属地,拟悉隶于边务大臣,★增设官吏,宽筹经费,协济兵食,以固边圉。三年,赵尔丰收回三瞻,土司之梗化者,遂自请归流云。

云南沿边,环接外夷,南境之蒙自,当越南国,西南境之腾越,当缅甸国,尤为南维锁钥。腾越界连野番,旧设八关九隘,以土练驻防。缅甸国入贡之道,向由虎踞关入,经孟卯、陇川等处,以达南甸,设南营都司以备之。自外海轮舶南来,直抵新街,商贾咸趋北道,由腾城西南行,经南甸、千崖、盏达三宣抚司,历四程而至蛮允,过此即野人境。其间有三路。下为河边路,中为石梯路,上为炎山路。下路较近,上路则柴草咸便,行四日至蛮暮,入缅甸界。舟行一日,可达新街。又印度东境之野山,系珞瑜番族,英吉利人由印度侵入,辟地种茶桑,其地可通孟养而达腾越,边外强邻野俗,错处可虞。明代旧置铜壁、巨石、万仞诸关,以固边圉。水道则海珀江自千崖以下,水势渐宽,与大金沙江合流,元代征缅甸,以舟师制胜,取建瓴之势也。其永昌、顺宁、大理三府,及蒙化一�,楚雄府之姚州,皆迤西边界,山深箐密,汉、夷杂处。清初原设永顺镇总兵,迨改镇为协,仅于永昌城驻兵,沿边一带,有鞭长莫及之虞。

雍正二年,青海平定,于鸦龙江各处,设副将等官,宗鄱地方,当云南孔道,设参将等官,以靖边服。三年,因威远大山为苗、倮盘踞之所,乃于普茶山各处,设参将等官,兵丁千二百人,并于九龙江口设立防汛。四年,以四川阿墩子地方当中甸门户,移其防汛归云南省管辖,与里塘、打箭炉相为犄角。五年,以中甸延袤千里,为滇省西南籓篱,维西乃通西藏要隘,增设参将营于中甸,守备营于维西。六年,因乌蒙、镇雄二处地方辽阔,于乌蒙设总兵等官,镇雄设参将等官,分隘驻防。所有旧设之贵州威宁营,云南镇雄营、东川营咸隶乌蒙镇总兵调遣,建筑城垣。旋增兵千五百人,设寻甸州参将等官。七年,设普洱府及普洱镇将,标兵三千二百人,分防各路。

乾隆三十二年,以木邦为通缅甸要路,并九龙江、陇川、黑山门各隘,咸以兵驻守。四十三年,李侍尧因永昌、普洱等府,向以镇、协标千五百人,在三台山、龙江一带驻营防缅,冬去春回,颇形烦累。云南省控制全边,重在腾越。其南甸之东南为杉木笼,距虎踞关百馀里,当腾越左臂。南甸之西南为千崖,距铜壁、万仞、神护、巨石诸关,均一二百里,实为各路咽喉。乃于杉木笼、千崖二处各增将弁营汛。龙陵地方,道通木邦,原驻兵千五百人,其南三台山尤为扼要,亦增设弁兵。以顺宁一路旧有之额兵,分驻缅宁,与永顺右营协同防守。总督、提、镇大员,每年酌赴腾越边外巡阅一周,以期严密。

嘉庆十七年,以云南边外野夷倮匪肆扰,而缅宁、腾越各隘,皆瘴疠之地,难驻官兵,复设土练兵一千六百人,以八百人驻守缅宁之丙野山梁等处,八百人驻守腾越之蛮章山等处,省官兵征调之劳。

道光间,林则徐于迤西移改协、营,增设弁兵。其扼要之处,为永平县、永昌府龙街汛、永定汛、漾濞汛、姚关汛等,凡二十一汛,咸增兵驻防,而澜沧江桥尤为扼险。顺宁府毗连夷地,以龙陵协与顺宁参将对调。缅宁�、锡腊、右甸、阿鲁、史塘等处防军,或分汛多而存城少,或分汛少而存城多,地之夷险与兵之多少不均,咸酌量增调。大理府原驻提督,而上下二关,及太和县城、弥渡、红岩、赵州等处,尚属空虚,均增兵填防。姚州、蒙化二处,亦改汛增兵。

同治间,云南平定,岑毓英因迤西丽江府城地处极边,界连西藏,丽江、剑川交界之喇鸡鸣地方,系江边要隘,江外即野人境,向未设兵。乃以丽鹤镇都司移驻丽江府,剑川营都司移驻喇鸡鸣。此外楚雄府属之八哨地方三、四百里间,倮夷杂居,亦系要地,令楚雄协副将设汛驻兵。十三年,以昭通标兵之半,赴金沙江外驻守。

光绪七年,刘长佑因剑川城地当孔道,为迤西要区,以喇井营移驻剑川。喇井亦澜沧江要地,以吉尾汛移驻,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