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部分 (第1/4页)

锏耐ǖ溃�挂览狄郧暗墓僭钡餮泻陀呗垩≡裥孕���

另外奥运会的筹备、举办也需要我来主持,其他人因为不熟悉这种国际性大型运动会的组织流程而不知道如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通过这次盛会来为琼海岛服务,为中国服务,除了一个为国争光,恐怕就想不到它的其他好处了,更别说靠它来赚大钱。”

虞罡秋点了点头,说道:“你的意见是暂时不能调离琼海岛?”

郭拙诚说道:“是的。至少再给我三年时间。”

虞罡秋问道:“如果我们想调郭知言同志去龙江省担任省长,你认为合适吗?”

郭拙诚心里一喜,抬头看了虞罡秋一眼,笑着说道:“您这话就有点奇怪了,你们是领导,你们说谁就是谁。我一个小兵,当然是拥护上级的决定。”

父亲能够在仕途上前进一步真是再好也没有了,这不但能满足父亲的心愿,能发挥他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郭拙诚自己将多了一道坚实的支撑,将来能给自己仕途更多的帮助,虽然父子俩组合起来还不能说是一棵参天大树,也不能与某些大佬相抗衡,但对付一般的省部级官员则是小菜一碟。

就是大佬也不敢小看他们。在做危及郭家利益的事情时,得好好思考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应付郭家父子的反扑。更何况现在还有最高首长等人做郭家的后盾,其影响力绝对不能低估。

虞罡秋笑道:“你倒是不避嫌。我现在代表组织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说一说你的看法。”

郭拙诚说道:“虽然他是我父亲,但我得说我父亲足以胜任主导一个省的工作。因为他有新思想,新想法,对新生事物了解得多,敢于尝试不保守,符合中央改革开放的要求。同时他又是从基层干起的,对基层的情况很熟悉,改革的时候不会急于求成。而是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一步步推进。

现在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基调已经确立,用不着太多的摸索,只要坚持下来。做好一些老同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助力而不是阻力,龙江省的经济就会快速发展。我父亲在滇南新技术开发区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学到了不少现代化管理知识。尤其对大型现代化企业有办法,特别是适合龙江省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造。从根本上解决龙江省的经济包袱。”

虞罡秋点头说道:“我们就是考虑到龙江省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那里的工厂大工人多,都是与动力有关的大型机械设备,以汽轮机厂、电机厂、锅炉厂为代表的‘三大动力’企业比其他地方的企业大得多,就算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将它们搬迁走,不是我们不想搬迁,也不是我们自信得能抵住苏军的大规模进攻,实在是因为工厂规模太大,搬迁过程肯定损失巨大,而且还耽误了各地的产品需求,根本不能停工。

可是,就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基本上生产的都以前苏联转让给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而且质量还没有苏联生产的好。以前的时候我国因为缺少这些产品,全国各地都是空白,他们生产多少各地就能接收多少,即使质量差一点,也供不应求。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地企业的兴起,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其他地方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质量、性能还是成本都占优势,龙江省的产品没有了竞争力,开始出现滞销,特别是南方省份几乎不再采购这里的产品,企业的效益自然一步步下滑。

虽然这些大型企业也采取了自救,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跟国外先进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购买他们的技术,但成效并不大,生产的产品与南方企业相比依然没有优势。尤其是南方类似的企业他们几乎都是新建的企业,都是轻装上阵,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推销模式都比这些企业灵活得多。就是质量相同,价格相差不大,客户还是愿意采购南方企业的,对这些大型企业的产品不屑一顾。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里的产品价格降不下来,包袱太重,里面的工人太多,特别是退休工人成了这些企业的沉重负担,企业三分之二的利润都要花在人工工资上,花在工人待遇上。用到生产、科研和新产品开发上的资金自然就少了,更加无法与南方的企业进行竞争,以此进入了一个怪圈,导致这里的企业一天天窘迫,企业一天天萎缩,越发就没有资金开发新产品了,获得的利润就更好了。

他们这些大型企业之所以有这么多工人,除了历史原因外,解放前这里就是重工业基地,这里就汇集了大量的工人。解放后,我们国家更加注重这个与苏联联系的桥头堡,加上当时的口号是人多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