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 (第1/4页)

“月色真美!”陈维政说:“我敢说,莫丛他们在京城,月亮肯定不如这里的明。”

“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搞活动,如果在颐和园里,应该不错!”刘懿说,她对那个地方有一种深深的情结,总认为那里面的夜色应该最美丽。

“我打个电话问区杰,把刚才拍的照片发上去给大家看看。”陈维政说。

“爸爸,是天上的月亮大还是水里的月亮大?”女儿开始问问题了。

“天上的月亮远,看起来小,水里的月亮近,看起来就大。”陈维政说。

女儿没有听明白,但是却没有再问。

“你真没劲!”刘懿冲陈维政说:“女儿问了一个多么可爱的问题,结果你回答得一点科学含量也没有,更加没有一点诗意,真是很失败。”

“好好好,你来回答。”陈维政说:“乖女,去问你妈妈,你妈妈会告诉你哪一个月亮更大。”

纤华走到刘懿身边,靠在刘懿身上,刘懿从储物袋里拿出一个镜子,摆在折叠桌上,月光照到镜子上又折射到纤华的脸上。纤华看着镜子里的月亮,再看看水里的月亮,再看看天上的月亮,突然笑了起来,指着天上的月亮说:这是月亮爸爸,指着水里的月亮说:这是月亮妈妈,最后指着镜子里面的月亮说:这是月亮纤华。

刘懿接不上话,陈维政大笑。

孩子的思维,你永远也赶不上!

“妈妈月亮在跟着我跑步,我往前它也往前,我退后它也退后。”纤华在平台上来回跑,跑了几个来回,走到陈维政面前,伸出手,说:“我要打电话给哥哥。”

陈维政这时才想起自己这个儿子今天到底是跟着太婆过节还是跟着奶奶过节。刘懿看着陈维政的表情,知道他没有去关心这些家务事,掏出手机,把女儿叫过来,拨通小裕的电话,说了两句后,把手机交给纤华。

这个平台,自从陈维政一家三口坐下后,就没看到再有其它人上来。不多久,吴大花差带着老婆孩子也来到平台上,空军司令吴可,海军司令吴提萨,劳动部部长吴达拉,民族事务部吴丹奈也都带着家属孩子来到这个平台上赏月,陈维政这才发现,这个地方已经戒严。

“你们这帮家伙一来,我就没有安然曰子过了!”陈维政说。

吴大花差笑了,知道陈维政很少给自己弄什么特殊,最喜爱的事就是跟老百姓混在一起,这样做虽然很亲民,但是却是大花差这种几百年老贵族家庭出身的人难以做到的,他们已经习惯跟平民保持一定距离,甚至说话都有一种居高临下从上往下看的神态,高高在上的习惯已经完全养成,对于中国来的这些新同事,大花差十分佩服的同时也很看不起,因为这些还都是一些刚学会穿皮鞋的泥腿子,特别是陈维政,完全就是一种标准的农民作风。偏偏是这种农民作风,在全世界兴风作浪,所向披靡,这又是大花差们看不懂的。

吴可和吴提萨二人在军方,对于唐威和罗长洪的治军水平,那是由衷的敬佩,上将可以与列兵同食同住,甚至可以共同合作,完成训练,这在瓦国,简直不可想象,现在部队的结构基本上兵士都是原瓦国人,连级以上的军官全是之前沈重和严军带来的官兵。最有才的是内卫部队,全部是红河军区南流军区的转业人员,还有部分是西南军区和南方军区的退伍兵。这部分人,和他们的家属,来到瓦国后,成了最早的一批公务人员。

通过一年的普通话强化,在新明国政斧就职的人员,中文文字方面有的还需要秘书,普通话基本上都能够交流。民族事务部部长吴丹奈只能讲南流西部的官话,与莫丛交流起来比较困难,但是跟陈维政交流起来就比较容易。他这段时间在整合整个新明国的民族文化,把凡是进入新明国的人整合成一个民族:大明族,一种礼服:明服,一种语言:汉语,一种文字:繁体汉字。统一姓名:过去瓦国人,只有名没有姓,吴,是对上年纪男人的尊称,如果年轻一些,就不能叫吴,而是叫郭,吴丹奈年轻时就要叫成郭丹奈。以后全部采用百家姓,共同走进大明一族。将来的民族事务,不是处理本国内部民族的事务,而是与外来民族进行民族文化交流。

陈维政对他提到的一种服饰的说法很有兴趣,问大明服不会是回退到朱元章那年代的服饰吧,吴丹奈说,不会,时过境迁,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明代服装也有它的优势,一品带玉,二品带犀,三品金花,四品素花,有点象现在部队的尉校将,一看肩膀就知道该敬礼还是该回礼。

一个官府,一个朝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服装,有礼服,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