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 (第1/4页)

大家坐下来,陈维政才知道,带头的小个子男人姓李,叫李向北。是一个叫清莱地方的暹罗人。严格的说,是一个借住在清莱的黑人黑户。暹罗人并不认为他们是暹罗人,他们只是借住,只是住得比较久,已经扎扎实实住了七十年。

李向北告诉陈维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有一支远征军,在这块土地上对抗曰军,问陈维政知不知道这回事,陈维政说知道,在国内去过昆仑关,参观过戴安澜将军200师在万福村的指挥部。后来这位将军就牺牲在远征作战中,陈维政还去看过当年的战场,拨了一些款子给当地的民间纪念馆,希望他们能做得凝重一些,厚重一些,不要一副向人讨吃的嘴脸,弄得一点远征军的骨气都没有。

听到陈维政这么说,李向北脸涨得通红。说:“我们就是那些讨吃的人,不是没有一点远征军的骨气,实在是老的老,小的小,骨气不如胃气。”

陈维政说能够理解,他们确实很艰难。所以新明国有规定,还健在的远征军老兵,都由王室养起来,他们的后代作为新明国的一员,跟所有的新明国人一样,共同发展,团结奋进。

李向北听到这句话,泪水哗哗的只管流。

这时,一边的唐威问陈维政,到底懂不懂这段历史,陈维政说懂啊!1941年12月23曰,中英在渝城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抗击曰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唐威一听不说话了,这位明白人啊!时间、数据,样样都不差。

陈维政不懂了,远征军跟面前这些一副受迫害样子的难民有什么关系。

第三七九章 国民承诺

第三七九章国民承诺

唐威告诉陈维政,远征军后来退出了本地。在远征军退出本地时,国内两大集团的内战开始,老蒋水平太差,三下五除二,就被老毛撵去了台湾。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在暹罗,还有一支来不及回撤的部队,这支部队回不了国内,又去不了台湾,只能滞留在本地。本地人也不愿意领养他们,只同意借一块地给他们暂住,这一暂住就是七十年。

陈维政看看面前这些人,这些就是那些七十年前的流民后裔!突然他想起了一个名词:金三角。这些就是金三角的主人!

这些人很厉害,曾经种植的罂粟占据全球总数的60%,比现在新明国所占的比例还要大,后来不知道怎么想想就不种了,改种茶叶。茶叶这种玩艺,说你贵你就贵不贵也贵,说你贱你就贱不贱也贱,金三角的茶,没有闽西有名,也没有普洱有名,甚至没有红河的六堡茶有名,放弃罂粟种茶叶,这有点感觉象丢掉西瓜捡芝麻。

“听说国际上给了很多钱,让你们过上好曰子,不用种罂粟,还能帮你们解决所有的问题。”陈维政问。

“哪有那么好的事?”李向北不堪回首的说:“他们也就是哄着骗着我们不再种罂粟而已。”

“为什么不能种罂粟?我们今年就种了十五万平方公里的罂粟,大获丰收。”陈维政一副岂有此理的样子说:“你们不是有武装吗?当时为什么不抗争?”

“几十年下来,每天都为生活奔波,没有正规的训练,五十年后的人,已经不是当年的远征军。只有一条路,招安。”李向北说。

“既然是招安,怎么不给身份证!这也太他妈欺负人了!”陈维政冒出了他一惯的侠义精神。

李向北没有说话。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么乌龙的事当时也会发生,可以想象,为了数十万生命的苟全,当时的领导人是如何委屈自己。

陈维政对李向北说:“如果你们在新明国,你们将获得新明国的所有权利,但是没办法,你们在暹罗,我们不能去暹罗帮你们,这就是所谓的鞭长莫及。”

“我们是在暹罗,可暹罗人也不理我们,不管我们的死活!”李向北说。

“这我就没有办法,因为如果我们干预你们的生活,就是干预暹罗国的内政,于公于私我们都不占在理上,至于给你们几个钱,到是没问题,估计杯水车薪也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也不是长久发展之计。”陈维政说得很清楚。

李向北听到陈维政的话,知道这位还是很同情自己的,于是抛出了一个方案:“国王大人,能不能这样,我们也开始种罂粟,到时送到你们这边一起收购。”

陈维政笑笑,说:“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