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 (第1/4页)

“杜勇,你还是少说牢骚话好。这种话说多了就会形成习惯,万一传到你领导耳朵里。会有你好日子,你可以要小心点。”

……

因为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谈了一会之后柯柳请杜勇代她想郭亮祝贺然后主动挂了电话。杜勇又看了一会儿报夹上的报纸和杂志,因为心情不佳,翻了一会就没兴趣了。心情不爽的他坐在郭亮的办公椅上有点百无聊赖的感觉。

不抽烟的他此时有点想抽烟了,他顺手抽开了面前办公桌的抽屉。看见里面有一叠稿纸,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迷恋写文章的他不由好奇心大起:“呵呵,情书?”

他将这些纸拿出来,稍微扫了一眼,不由愣住了:赫然是一篇论文《浅论撤乡并镇的得失》!

杜勇快速地看一遍,不相信这篇论文是郭亮写的,他自言自语道:“这是他从哪里抄来的?写得有根有据,语句也异常通顺。”

他从头到尾再仔细读了一遍,最后不得不承认这篇文章就是郭亮自己写的,因为文章里面例举的事例都是梅山镇、南洪乡甚至楠竹坳的。还有一个理由是里面对撤乡并镇的评价几乎是五五对开,不像报纸、杂志上那样观点分明:要么优点多,缺点一笔带过。要么缺点多,优点聊聊几笔。因为只有这样写文章,稿件通过的概率才高,这是杜勇这段时间总结出来的规律。特别是现在到处都在说撤乡并镇好,这种优点缺点都列出来并加以论证的文章很难发表。真要在党报党刊上发表,不引起下面基础干部思想混乱吗?即使发表在《争鸣》栏目,也应该有鲜明的观点和主次。

仔细看完这篇论文,嫉妒的杜勇心里忿忿不平:“操,郭亮你丫的嘴里说一套,实际做又是另一套,难怪你不让我去采访,原来是想突出你自己。”

当他看到下面还有一篇论文——《落后山区村镇发展途径分析》——后,杜勇简直怒不可遏了,他认为郭亮这人两面三刀,自己暗地里拼命写,外表上却装傻。

(感谢挑灯野读的再次打赏,感谢起点文虫的月票,感谢各位的订阅)(未完待续,)

第129章 (收编一方势力)

看了这两篇文章,杜勇一下就判断出郭亮为它们花了无数的心血。因为他看它们不但事实清楚、论证严密、语句通顺,而且用词得当,甚至过分到他都没有发现一处标点符号打错了。

事实上杜勇猜的不错,郭亮在它们身上花了很多很多的时候,以前就是想以它们为仕途敲门砖,哪里敢不用心?只是现在他在官途上高歌猛进,已经不需要它们帮忙了,所以就搁下了,放在抽屉了没理他们。

杜勇将稿子放在一边,又在抽屉里翻了一会,很快就发现一本书里夹着一封厚厚的信。好奇的他将信拿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复印材料,材料的内容是举报苏东林。

“好啊,掌握了这么多资料,原来你是准备自己写,还给我说那么多萝卜白菜的。”杜勇终于“完全明白”了郭亮的想法,气愤填膺的他突然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好的办法,“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我让你吃不成独食!”

想到这个办法,杜勇心里没有一丝内疚,反而有一种计谋得逞的兴奋。他和郭亮其实算不上朋友,更算不上同学,只是在报到的时候见了一面,勉强算一个熟人而已。他以为郭亮奸诈,却不知自己的卑鄙。

打定主意后,他将这封信和两篇论文揣进口袋,动作迅速地走出郭亮的办公室。本来想一走了之,但他很快想出了一个更稳妥的办法。他没有将门带上,而是走到党政办对魏旗兵道:“魏干部,我现在出去有点事,郭镇长办公室的门我没有关。你帮忙看一下,等下我还要过来。”

魏旗兵知道他是郭亮的“同学”,连忙热情地说道:“没关系,我们党政办有领导办公室的钥匙,你等下要进去找我就是。我先把它关了。”

杜勇说了一声谢谢,很快就下楼。出了大院找到一个本地人问明了复印打字的地方,然后跑过去将两篇论文和那封举报信全部复印了。之后,他回到党政办,让魏旗兵为他打开郭亮的办公室。等魏旗兵为他泡好茶。关好门之后,杜勇小心地将这些资料放回原处,尽量保持原来的样子。

喝几口茶,休息了一会,杜勇就走了。临走的时候,杜勇到党政办对魏旗兵道:“我刚刚接到镇里的bp机信息,我们镇里发生了一件急事,要我必须马上赶回去。请你帮我跟郭镇长说一声,就说我过完年之后再来看他。谢谢你,再见!”

当郭亮开完碰头会。急匆匆地赶回办公室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