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 (第1/4页)

,他觉得这局势实在是有点扑朔迷离,让人有点无所适从。

由于有张远新书记的把关,县里的新闻舆论没有跟随市里的舆论走,依然按照前几天的调子运行着:电视里播放的依然县委书记、县长下去调研,下去视察工厂、企业的镜头。

接下来的几天,蓉洱茶的价格一天天上涨,报纸上开始宣传有人因为蓉洱茶变成巨富的事迹,开始宣传有国外商家前仆后继地到绍城市来采购“可治百病”的蓉洱茶。无论是农民还是镇上的市民,讨论最多的还是蓉洱茶的事,昔日那些面对农民高高在上的市民,现在怀着嫉妒和讥讽的心情谈论着那些家有茶园的茶农们。只要他们聚在一起。就开始免费地为茶农们计算着他们的收入。

一个说道:“一斤茶块就是三百多,我的乖乖,如果有一百块,那不有三万多元了?这……”

另一个说道:“嗨。这些泥腿子真的阔起来了!三万?你还真是胆小,有的人家有上百斤茶砖,你说多少块?又能值多少钱?”

旁边一个老太不屑地说道:“他们真是撞了狗屎运。我一个亲戚之前的茶叶就是卖不出去,五六年的茶叶都扔在阁楼上,被老鼠啃掉了不少。去年过年的时候还到我家来,请我儿子帮他销一点,哎,当时那个可怜样,真让人……,现在可不同了哦。看见我都是随便打一个招呼,准备建楼房了呢,啧啧。哼,我就不相信他们这种暴发户能维持多久。”

一个老头问道:“当时他请你儿子销茶叶的时候,你儿子帮他销了多少?”

几个人也一齐看着这个脸露鄙夷的老太。老太有点不好地说道:“我儿子是想帮忙,可……他的茶叶质量也不好啊,我儿子总不能拿它们到外面去骗人吧?”

旁边的人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笑了笑。一个年轻人却不顾老太的面子说道:“你们肯定把他赶出门了吧?是不是将他送礼的茶叶都扔了?呵呵,这下真是后悔了吧,早知道这样,你们当时应该出钱把那些茶叶买下来。这种茶叶时间放的越久。就越值钱。现在的价格可是那时候的十倍以上,那你家就发大财了。”

几个人附和道:“就是啊,当时要买下来,你们家可是能买好几套商品房了。如果能买几套门面再租出去,那你们就不要做事了,天天躺在家里数钱。”

老太心里非常替儿子后悔。但嘴里却说道:“看你们说的,我们怎么可能赚乡下亲戚的便宜呢?他家赚钱是他家的事,我们不眼红。如果我们真要茶叶,凭我家跟他家的交情,不说买。就是白要几斤他们也不会说什么,肯定很乐意送过来。我们不稀罕,赚钱还是老老实实地好,赚的钱用的踏实,睡觉也睡的香。”

刚才那个年轻人笑道:“那你儿子上周干嘛卖假货?还被工商局抓住罚了款呢?”

老太急了,瞪着那个年轻人气愤地说道:“你怎么说话的?我儿子也是受骗的,他怎么知道那是假货?”

年轻人笑道:“你儿子做这一门生意多少年了,还能被骗?呵呵,算了,不说了,我看电影去,拜拜啰。”说着笑呵呵地跑开了。

老太看着年轻人离开的背影,恼羞成怒地吼道:“滚!不说话没有人说你是哑巴。”

其他人不管她儿子是不是卖假货,也不管她内心是怎么一个想法,他们注意到的是她刚才说的她家和那个有茶叶的农家有不错的关系,一个个围着老太说道:“老太太,你家真的和他家关系好?”

“李家奶奶,你帮我按市面上的价格买二十斤……十斤也好,好不?”

“老太太,帮我买八斤、七斤也好。”

……

看着热切的街坊邻居,吹牛的老太一下慌了神,连忙推开人群说道:“我孙子还放学了,我得去接他。你们谈,你们谈……”话没说完就急匆匆地跑了。

有人骂老太不够意思,有好事一人独吞。有人则笑着说道:“她一直在吹牛,你们还看不出来?就她李家那个抠门样,能有什么大方的亲戚?就是有大方的亲戚恐怕早就和她家断了来往。现在的人谁都不傻,明知道茶叶价格还有涨的,现在的价格才刚刚开始,哪个会愿意把财宝往外送?你们知道囤积起来卖高价,别人一样懂。”

议论的人们叹着气各自散了。

街道上这里一群那里一群都是议论的这件事,很多人不断到农贸市场、茶叶商场去打听有价无市的蓉洱茶,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现在的人似乎都忘记了金丰县农民闹事的事情,忘记了有农民因此而死亡的那件大事。

郭亮的心思则转移到林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