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部分 (第1/4页)

邱洪望着邓建国挺直的背影,低声道:“邓书记对你很有好感,对青桥村这事也重视,你要抓住这次机会。”王桥点头道:“你也要关注此事。若有走偏的地方,及时点醒我。”

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蜿蜒小河边,沿着小河行走一会,来到了三社的一个大坝子,这是以前青桥村的集体保管室。改革开放以后,此处就逐渐废弃了。由于坝子够宽,又靠近最近的江家大院子,所以三社开会都在这里。

江老坎早就等在这里,看见镇里一行人来到,便迎了上来。

宋鸿礼道:“来了多少人?”

江老坎道:“大部分都来了。今天是宋书记还是王镇来主持会?”他瞧见一起来的有陌生人,便看了两眼。

因为宋鸿礼没有介绍来者,江老坎也就没有在意。

在保管室墙壁上贴了些纸,三张是同意修公路的签字,一张是不同意修公路的名单,邓建国数了数,不同意修公路的共有九家人。而同意修公路的人密密麻麻。他看了贴纸,就有意走到人群中。

村民里各种话都有,更有些人在毫不掩饰地骂那些不同意修公路的人,这些人想必就是河西的村民。

一个四十来岁的村民道:“江老坎****的不耿直,让我来开会,你们晓得我肚子里面的道道,哪里开得下这个会,还是让江老坎来开会。”

一个胡子翘着的老汉道:“江老四,这是三社的大事,你这个当村支书的就别想着梭边边。你不是三社的人,但是是青桥村的书记,大家相信你。”

一个力壮的中年妇女就将江老坎朝会场中间推,差点把江老坎弄了一个跟头,惹来一阵大笑。

江老坎站在会场中间,笑骂道:“江大炮,你这几句话说得这么圆,还说开不下这个会。让我来开会,我就开嘛,又不会被割了耳朵。”

他朝宋、王两人看了一眼,大声道:“三社这条路搞了二十来年,硬是修不起,你们说恼不恼火。现在镇里支持我们修,每修一公里还有补助。我们三社还修不起路,硬是被其他社门缝里瞧人,把人都瞧扁了。”

“宋书记和王镇搞出来的青桥村民六步议事规则,都发给大家了,大家有没得意见?”江老坎按照王桥的指点,道:“有意见的举手,站出来当面提意见?”

在河西村民的虎视下,河东村民就算有意见,也不好当面提出来。

江老坎又道:“没人提意见,那我们就说第二个事,有谁反对修路,也当面站出来讲?”

几秒钟后,一个老太婆就站了出来,道:“我又不走河西,一点益处都享不了,凭啥子让我们出钱。”

如果完全没有反对意见,也会显得不正常,邓建国见到有人反对,顿时来了精神。王桥站在邓建国身边,低声道:“邓书记,这个会我们镇里一点都不插手,开成什么样子也不晓得,有可能不按我们的意愿走。”邓建国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太婆讲话,随口道:“你们能控制的会就不民主了,我就想听真实的想法,看这套规则是否能用。”

(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三百六十三章根本矛盾

按照青桥村民六步议事规则的基本精神,村民自我管理水平将被提升到比较高的高度。

实践情况与规则设想还是有一定吻合度,当老太婆发表了不想出钱修路的言论以后,用不着镇村干部出面,立刻就遭受到来自河东村民的反对。

村民与村民之间争吵,大家地位平等,水平接近,用词不讲究,吵得相当激烈,各种土语生动又形象。

由于前期工作细致,就算河东有些村民不情愿出钱,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时,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保持沉默。

邓建国津津有味地看着村民吵架,不时和左右两边的宋鸿礼和王桥说上两句。

宋鸿礼道:“邓书记,现场有些乱。”

邓建国道:“很好,这是原滋原味的东西。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愿意修路的村民占了大多数。”

王桥道:“前期工作准备得很详细,召开了干部会、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镇人大代表会,村社干部各自承包了一些河东的反对者,如果没有前期准备工作,现在肯定会更乱。”

邓建国道:“这个做法成本不低啊!青桥村民六步议事规则有应用的局限性,最适合的是这种涉及所有人利益的公益事业。”

王桥老老实实回答道:“当初设计这个方案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解决三社久拖不决的修路问题。”

“那就把规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