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ァ�

他有些不悦,咳了一声,催促道:“早点安歇吧。”

桓宓心事重重,并无睡意,坐在椅子上不动:“陛下若是累了,先歇下便是,不必等妾。”

商墨凌有些咬牙切齿:“我若先歇了,过时你再过来,又要吵醒我。”

桓宓没听懂他的暗示,犹自道:“不会,妾动作很轻,不会吵醒陛下。”

商墨凌忍无可忍,自己赤着脚下床来,走到她身边:“你在整理什么?”

桓宓将手里的一对钗拿给他看:“没什么,一些首饰而已。”

商墨凌从她手里将钗拿走,随手搁在妆台上,一把将人打横抱了起来:“莫非我还没有这些首饰重要?你若喜欢,明日我叫人拿给你。”

桓宓惊叫一声,双手伸上去环住他的脖子,自晚宴上便有些阴郁的情绪晴朗好些,咯咯地笑出声:“陛下做什么这样着急?您若累了,先歇下便是。”

商墨凌磨了磨牙,弯腰将人放在榻上,随即伸手放下了层层帷幕:“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是不是?我不在宫里这段时间,你野了许多,居然都管不住了。”

☆、肆柒。封赏

商墨凌在第二日晨朝时宣布了他赐给功臣的封赏,杨慎自不必说,金银细软土地食邑一样不少,群臣也并无异议。而当他宣布加封坤城君为护国公时,朝堂顿时犹如热油锅里滴进冷水一样大哗,群臣议论纷纷,却并无一人上奏驳议。

商墨凌耐心等他们议论完毕,霭声道:“护国公长子,都尉凤文征,赏金五百两,赐左军都尉。”

左军都尉是个散佚,与护国公一样,只是虚衔,并无实权,然而这样的虚衔却让坤城凤氏父子拥有了议政的资格,再进一步,便是实权在握。

有御史觉得不妥,出列奏道:“陛下,臣认为,按祖上规矩,凤氏子弟不得入朝为官。”

商墨凌点头肯定他的话,随即发问:“那依爱卿之见,朕该如何封赏坤城君父子的军功?”

御史道:“陛下可为坤成君加封食邑,赏赐金银。”

商墨凌又道:“好,那么,加封食邑至多少户最好?”

御史在心中粗略盘算,道:“加封至二千二百户最好。”

商墨凌哼笑一声:“坤城君眼下有食邑一千四百户,依汝之见,再封八百户,而国公封邑则为六百户,舍得赐封邑,却不舍得虚名,爱卿觉得,这样比赐爵更合适?”

御史有口难开,并不是不舍得那个虚名,而是不舍得虚名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钱可以给,但权却不能轻易赏赐。

虽然护国公的名号与坤城君一样,仅仅是一个虚名,可坤城君的虚名注定了坤城君不能直接涉足朝政,而护国公却能依仗身份之便,对朝政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个道理,皇帝不会不清楚……

他心里一瞬间过了千万种念头,最后忽然醍醐灌顶:皇帝自然是清楚的,他是商氏皇族的直接利益者,应该比任何人都懂得恪守规矩的重要性。

可他仍然做出了这个决定,为什么?

御史默默退回了朝臣的队伍里,将坤城君参与平叛的因果始末在脑中过了一遍。

皇帝并没有命令坤城君参与平叛,是他自己一意孤行,先斩后奏,人到了靖州,才给皇帝上奏。

所以……脑中的迷雾散开,御史轻轻吐出一口气。

一场自导自演的忠君戏码,皇帝是被胁迫的,他不得不给坤城君分封官职,因为坤城君父子的确有功,这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御史又吐出一口气,径自在散朝后去了丞相府。

“难为刘大人能想通这一层,”桓杰满脸感慨:“陛下也是身不由己,明明被坤城君逼迫破了规矩,却要自己出来背下这个黑锅,偏偏还有口难言。”

御史问道:“皇太后难道不打算出面吗?”

桓杰黯然:“昨日觐见陛下,听说就连皇后娘娘都打算为坤城凤氏的后妃晋位,你觉得,太后是什么态度呢?”

御史长叹:“国将不国!”

桓杰道:“还不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不过是个虚名罢了,既然坤城君想要,便随他去吧。”

御史着急道:“桓大人糊涂!这压根就不是虚名实名的事情,倘若这次遂了坤城君的意,那下次他便能张口索要更多了!”

桓杰看着他,道:“刘大人不糊涂,那你可有什么方法,合情合理地拒绝坤城君的封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