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当科技明白人,学科技是得有文化,有知识的,你这是自己在断自己的后路,你知道吗?”严宁越说越气,越气越恨,就差指着于支书的鼻子骂了。

“当然,于支书也可以认为我是在多管闲事,认为你家孩子上不上学跟我没一点关系,但是我还是多说一句话,刚才我说了你的年纪和我父亲比起来差不了多少,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劝你一句,考虑考虑孩子的想法,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靠山村的未来,还得靠这些孩子。话我就说这么多,听不听在你,今天我有点失礼了,老支书,于支书,请多包涵。”严宁说完,便摆了一幅要走的样子,而王校长和李主任更是十分配合的站了起来。

早在来之前,严宁便算计好了,对于于支书这一家,不来猛的不行,乡下的村民,不怕官,就怕管,严宁要是狠起来,在气势上压倒于支书一家,再摆出实事,讲明道理,以严宁对于支书一家的了解,这事估计还真差不多,而于支书家是严宁拜访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要想让靠山村失学孩子重返校园,还真少不了于支书一家的态度,毕竟是一村的支部书记。所以,严宁采取了抢攻的方式,先声夺人,然后便摆出你自己看着办的架式。

“严镇长,你别走,咳咳……快把严镇长拉回来。”老支书一看严宁要走,再也沉不住气了,终口开口说话了。

“严镇长,这事怨我,这事怨我,是我不让燕子继续念书的,你说的对啊,我的观念跟不上了,还抱着一本老经,叨叨起没完,整天想着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老一套,委屈了燕子了,唉,严镇长,听了你的话,我算是想明白了,我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没让靠山村富起来,不是自己不努力,是脑子里没东西啊,我错了还不行吗,给我这个老家伙留点脸,行不?”老支书认错了,严宁的心放下了一大半,收住了身形,再一次坐回了炕上,其他书友正常看:。

“老支书,你糊涂啊,王校长和我介绍了一下,燕子聪明,又认学,成绩很好,别说咱现在有了平贝种植项目,用不了多久就能富起来,供得起孩子。就是供不起,借钱、抬钱也得让孩子上学啊,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句话说的一点不假,现在社会发展的这么快,连种庄稼都讲究科学方法,没有文化能行吗,这事你听我的,让燕子回去上学,一会我和于支书挨家走一趟,务必让辍学回家的孩子都回去上课,他们是靠山村的希望啊,咱可不能把希望毁在自己的手里。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啊。”老支书既然认了错,严宁可不能再摆出一幅发狠样子了,口气一变,立刻讲起了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听的老支书直点头。

“唉,这事整的,严镇长,这天死冷的,你就别去了,让老大自己去就行,咱爷俩挺长时间没见面了,你陪我好好唠唠,我就愿意听你说话,有见识啊。”老支书拉着严宁的手,把严宁往炕上拽,看这架式,又一种不把严宁拽上炕不罢休的样子。

“行,老支书,我就不去了,就在家里等消息,坐在炕头上和你老唠会儿,你别说,我还真有个事想和你商量商量呢,看看你老有什么想法没有?”严宁一直考虑着在东海镇建起一家山产品加工厂,钱不是问题,自己可以投,但这管理人选吗,最好是本地人,东海人豪爽,仗义,乡里乡亲的,拉不下脸来坑人,而老支书一家正好是严宁心目中实际去操作的理想人选。

“老支书,你老有四个儿子,七个孙子,称得上是儿孙满堂,好福气啊。我这段日子一直琢磨,咱东海镇四面环山,这笔架山、虎啸山每年得出产多少山货,村民就是不种地,只靠着这些山货也不应该贫穷啊,可是没想到,东海的情况和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山货没人收,收也是低价,人家大城市的商店里,一袋半斤的干木耳能卖到十几块,在咱们东海不值五块钱,这差在哪了,差在观念上了,来收山货的,把收到的木耳、蘑菇、山野菜回去一清洗,一晾干,然后再装进包装袋,这简简单单的过程,山货的价格就翻了番,这钱挣得也太容易了,于是我就想,为什么咱不能自己开家山货加工厂呢,凭什么把钱都让别人挣去了?”严宁说的有些口干,端起茶碗一饮而下,看老支书听的认真,兴趣十足,便咳咳嗓子,继续说起来。

“老支书记,你老儿孙满堂,人手充足,这平贝种植忙过了初始阶段后,就用不了多少人手了,人闲着也是闲着,现在有人愿意出钱投资开个山货加工厂,但没什么合适的人手帮忙,老支书,之前你没少帮我,这事我先想到了你,你考虑考虑,你不干我再找别人,不过我建议你试试,至于股份,一切都好商量,人活一辈子,怎么也得给儿孙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