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页)

要能临摹得和八大山人朱耷一样的水平,那就可以自创一派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七章造假大王

这样的一幅画,是仿品。

当是仿品,并不等于赝品。很多仿品,也是有相当价值的。

只是这幅画,它的真正价值何在?为什么朱秀芳他们会收藏它?

在没有弄清楚它来龙去脉的时候,周夏也无从得知。

在这之前,周夏依旧让系统帮忙做个鉴定,得出的结果是,“该作品创作于公元1968年。”

这个结果稍微有些出乎周夏的预料,他本来以为,可能是民国时期哪位大家的手笔,张大千就最爱干这事,他所临摹的各类名家作品,也都数不胜数。

周夏不由得在心底琢磨着,关键在于这1968年,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时期。

正值红。卫。兵破四旧的时候,如果是那时候为了保护真正的作品,而临摹这样的作品出来代替,倒真是值得收藏。最起码,其目的最为纯正和光明正大,不是单纯为了盈利或者其他不单纯的目的而作。

至于这幅画是不是张大千在1968年的时候所做的,周夏也无从得知,他只知道,这幅画是仿品就行了。和他自己先前的鉴定结果一致就行。

方如建看他又鉴定完一幅,忙又上来问他鉴定结果如何。他先前也在寻思,这周夏在书画方面的鉴定水平还不错,这还是他没有专jīng于此,那他在瓷器杂项方面的造诣,不该更高才对。这让他不由得高看了周夏,并且,迫切想要知道,他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有这样的学生,做老师的都该感到骄傲的。

周夏也就有保留地回答说,“我看这幅画,并不像是八大山人的真迹。首先这纸墨不对,没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再者,这样的《孤松图》,表现出来的,应当是松的高洁,孤傲,和八大山人的xìng格最为吻合。但这幅画不仅在神韵上差了一些,在具体的细节处理上,也有些小瑕疵。印章款识,虽然和真品相差无二,但细看的话,还是能找出些差别来的。这吴昌硕的题跋,就显得有些小气。所以,我认为,它应当是近现代的仿品,但这仿品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方如建颌首赞叹道,“要不是方雪也能证实,我倒是有些怀疑,周夏你是不是专门搞书画作品鉴定的。八大山人的书画鉴定,历来就不简单,市面上流传的真品极少。这幅画,也确实不是八大山人真迹。”

周夏谦虚地回答道,“我才刚入门,而且我猜,这幅画背后,一定有段故事,方教授能讲给我听听吗?我可不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记得同样的这幅画,曾经出现在拍卖场过,不知道是不是这幅画。”

方如建当即笑着回答说,“这幅画啊,确实是拍卖场上的那幅。不过当初拍下这幅画的,并不是我们。我们是后面才辗转得到这幅画的。这幅画,作者你可能不太认识。是原来的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吴振邦,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复制了几乎是全部的八大山人的馆藏作品,然后把真品用殡仪馆的车送到八一**纪念馆藏起来。用这些复制的作品代替真品,放在馆内。红卫兵破四旧,闯入纪念馆,烧了不少的八大山人作品。这样一来,全部的真品都得以保存,而这幅原本代替真品的临品,也很幸运地没有被烧毁,后面从吴振邦手里流传了出来。”

周夏不由得感叹道,“是这样啊,吴老先生让人敬佩!不但八大山人的画临得相当不错,眼光也特别好。要不是他果敢坚决用仿品代替,我们就又损失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无限的遗憾。”

“是啊!要不然,红。卫。兵就把馆藏的真品当四旧破坏掉了。这样的一幅画,还是有相当的纪念意义的,所以,我们有机会得到它的时候,就把它给收藏起来。”方如建说,“收藏,并不一定,完全要收藏真迹。而且,大家都清楚的,就算是馆藏的作品,也不一定每件都是真迹,毕竟,真迹的数量还是相当有限的。只要有意义,有特别的价值就行,倒不一定非得用金钱来衡量。”

周夏点头称是,他这个时候,也没去问,这幅画价值多少之类,用多少钱收来的。前面一幅画《墨荷图》也是一样,那是朱秀芳他们自己的秘密。周夏自己能亲眼欣赏到,还能上手做鉴定,他就觉得很满意了。

像这样的一幅有故事,又有相当意义的画,确实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

这样做鉴定,周夏也觉得相当有意思,他所能看到的,感觉到的,并不只是单纯的真品和仿品之分。

周夏又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