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 (第1/4页)

她也没周夏和徐耀辉那样的好内涵,当即就嘀咕出来,“成化无大器,这件青花瓷可真是颠覆这个概念了。”

徐柳欣的声音不轻不重,正在和徐耀辉交流的方卫国也能听见,正在说话的他,声音明显一顿。然后才又重新和徐耀辉交流起来。

周夏一心只在那只青花瓷上,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可徐柳欣和徐耀辉,却是把这小细节,给牢牢记在心底的。

听到成化无大器这样的话,他能有这样的触动,说明,方卫国对这件瓷器,也不是特别有自信。

这就给了徐耀辉他们,一个很好的暗示,这件东西如果是真品的话,还是相当有希望,以不高的价格拿下来的。

永宣青花瓷,堪称是青花瓷的巅峰之作。

但眼前这件成化青花瓷,同样很有特sè。

但是,这件青花瓷,并不是传统成化青花瓷那般清丽淡雅,而是比较雄浑刚健的风格。

这要在很多行家眼里,这就和成化风格不太相符合了。

周夏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加上成化年间,流传下来的大器实在罕见,所以,基于这种种理由,绝大部分行家,都会给这件青花瓷宣判死刑,最起码,不会判断为成化年间的青花瓷,年代肯定得往后面推移了。

但周夏觉得,还是有再看看的必要。

因为这件青花瓷,虽然风格比较雄浑大气一些,但也不失为一件好东西。

这件出戟尊,上面刻的是龙纹。

龙纹,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风格,最能反映每个时代的不同风格。

这上面一共有六条龙,左右,上中下各一条。

每两条龙的风格造型,都很相似。

周夏虽然是远观,但也能感觉得出来,这几条龙,和成化前面的永宣青花瓷,上面的的龙纹,都有明显的差异。

少了几分豪气,感觉在气势上,更弱了一点,那姿态,就像几条贪图享受的龙一样。

至于是不是元青花,这个就毋庸置疑,这造型,这sè彩,这纹饰图案,绝对不是元青花。

这样的出戟尊的造型,本来就不算特别多,元青花中,还没有这样的造型。倒是宋代的瓷器中,有这样的造型。这出戟尊,说到底,也是模仿青铜器的造型而来的,历史倒是相当悠久的。

至于这颜sè,发sè倒是很正常,周夏也有看到,有些细微的晕散现象。

这也说明,这里面所用的青料,应该有苏麻离青。

但是,这晕散现象,又不像永宣青花那样明显,就说明一个问题,这里面的青料,极有可能是和本地的青料,混合而成的。

如果不是仔细观察的话,还真不容易看得出来。

周夏就在心底琢磨着,照这样的情况来判断,这件青花瓷,还真有可能是成化时期的作品。

成化年间,距离前面的永宣时代,也就几十年时间。

如果是成化早期作品的话,倒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且,成化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麻离青料并没有完全用掉,但已经所剩不多,必须和本地青料混合着,调配好之后再使用。

到后面嘉靖之后,苏麻离青已经没有了,就只好使用回青料,回青料的特征和苏麻离青的特征又完全不同,并成为鉴定明代青花的重要特征之一。

周夏虽然没有上手,但已经把这东西给估量得差不多了,他现在所差的,就是上手再仔细鉴定鉴定了。但徐耀辉在做鉴赏,他还要先等等再说。

徐柳欣同样没办法,只能远观,她就和周夏说起话来,“你说这成化年间,有这样造型的东西吗?”

周夏回答说,“这个我可不太清楚,反正我所学的东西里,就没见到过成化年间,出过这样的大器。还是青花瓷的出戟尊,更是闻所未闻。”

徐柳欣点头说,“我爷爷也没跟我讲过,成化有这样的东西。”

周夏也就估摸着说,“我觉得,这件青花瓷,肯定是后人仿制的。最有可能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作品。明朝后期虽然也有青花瓷,但基本,都会落本朝的款,或者不会落款。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落成化的款。清朝的时候,到是有很多仿永宣青花的,但是仿成化青花的,还是很少见。雍正时期,倒是爱仿成化的瓷器,但基本都是仿成化斗彩。雍正的很多仿成化的小器,倒是非常雅致的。”

徐柳欣点头表示认可,“是啊!雍正时期的瓷器,就是以素雅,jīng致而闻名。说来也奇怪了,雍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