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部分 (第1/4页)

这些节目做的这么极端,其实也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因为林在山现在太火了,想约他的通告,比约总理的通告还难。而那档节目要是约到了林在山的通告了,他们播出档期,收视率立刻就会有飞升级的表现,还能连带着把节目的人气给带起来,后面期的收视率都会普遍增长。

林在山现在之于电视圈,就像一个有魔法的巫师,只要能请到他上节目,节目就肯定会火。

电视圈这些猴精腹黑的制作人们,都很清楚,林在山现在的超高人气,不一定会维持多久,如果现在他们不抢林在山的通告,未来等半年一年林在山的人气没了,他们再抢就没意义了。

现在能抢到林在山的通告,对他们节目的提升效应是最强的,所以他们务必要使尽一切手段抢林在山的通告。和Beyond的艺人团队谈推新的条件,就是他们抢林在山通告的最主要的杀手锏。

带新人上节目,在这个圈子里其实是件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事,就像李孝妮,也经常带国娱的新人上节目。

但这种带新人在林在山身上有点变味了。

林在山之前带着刘萌萌张昊他们跑过几个通告,每次上之前Beyond团队和节目的主持人制作人讲的都好好的,节目的份额分配由林在山为主,新人为辅。

但最后片子剪出来,往往林在山的份额要占到99%,张昊刘萌萌他们露脸说话的片段全被减掉了,就好像在做林在山特辑似的,这让林在山特别的恼火。

搞的他现在都不愿意带新人上节目了,带了也是白带,最后都弄成他自己的特辑,一点推新的效果都没有,通告费拿的还很少,所有便宜都让节目组占了,Beyond公司的利益都被盘剥了。

第683章多元化发展

Beyond公司现在的状态,或者说面临到的困境,有点像十几年前的国娱。

当年国娱发展到瓶颈,唱片市场崩盘,公司很难往前最更进一步,于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推出了李孝妮这个超人气新人。

此后三年,国娱几乎把所有的重要资源都砸在了李孝妮一个人身上,硬生生的给李孝妮砸成了亚洲顶级的天后。

那时候国娱也有别的新人要推,但上通告非常困难,人家节目组都是要求除非李孝妮带着新人来,否则其他新人根本没什么机会上节目,就算上了也被剪的七零八落,很难有机会冒头。

这样一直熬了好几年,攒足了资本,同时靠着李孝妮这个典型建立起了丰富的练习生造血机制,一切时机成熟后,国娱才开始高速扩张,直至发展成了今天这样一个覆盖了娱乐圈全行业的八爪巨兽。

当年李孝妮要是折了,国娱可能就偃旗息鼓了,绝对不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如今Beyond面临的严峻考验同样如此,完全是靠着林在山一个人带头往前冲,其他新人想发力根本发不出来。

比国娱当年更糟糕的情况是,Beyond在圈子里一点资历都没有,完全就是一张白纸,这样的公司想发展起来就更困难了,尤其是在唱片业大面遇冷的形势下,Beyond想更进一步,需要接受诸多考验。

遥想当年,国娱在推李孝妮之前,已经是在娱乐圈中打拼了近20年的大鳄级唱片公司,只是因为他们的业务太过集中在唱片业,企业的文化又比较急功近利化,没像箭靶或年代那样在行业内部砸实基础,又不如BM那么剑走偏锋,所以遇上唱片市场的大崩盘,国娱一下子就变得危在旦夕了,好在后来赌李孝妮赌对了,这才把公司的运势给扭转过来。

相比当年的国娱,Beyond在业内一点根基都没有,唯有的几条人脉,都是靠刁月涵和林在山自己开发出来的,且关系比较浅,在这行的打拼经验也严重不足。这和国娱当年的形势比,要严峻的多。

虽说林在山现在算是搭上了皇族一脉,后面有大势力在撑他,但洋皇妃撑的只是他这一个人,而不是他旗下这家追求音乐理想的唱片公司。人家只是想拿他做一个新兴的文化符号,一个典型性人物来推,并不是真的要推进华语音乐的发展。

而林在山想的是带领Beyond在华人音乐圈做出成绩,努力推动整个华人音乐的发展,这个任务实在太艰巨了。

即便是他是一个千年难遇的穿越者,但给自己肩膀上扛上这么大的责任,他前进的步伐依旧会变得很缓慢。

Beyond过去一年赚到了大钱,现金流已经堆出了3亿多,公司资本破5亿,但展望未来,林在山仍旧是踌躇满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