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第1/2页)

好书推荐: 从今天开始当纸片人

“别以为这与你无关。各位在我的课上是不是感受过这种绝望呢?量子力学量力学?嗯,的确,人类大脑是为打猎泡妞而生的,不是为了理解‘波粒二象性’。还有更复杂、抽象、费解的科学理论,让人类的认知走到尽头。各位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会不断体会到这种绝望感。但请你务必记住一条:认知的尽头,不意味着科学的尽头。宇宙就在那里,与你无关,与人类的认知无关…….”

叶凌霄坐在教室第一排,认真记着笔记。

那时他刚满二十一岁,在物理系读大三,长相不丑也不帅,学业不好也不坏,生活不喜也不悲,谈过一次无疾而终的恋爱,混过几个无人问津的社团,做过几个稀里糊涂的科研项目,偶尔也自暴自弃式地灌几瓶啤酒,打两把游戏。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追求、不够努力,事实上,他比周围的同学更有追求、更努力,即便老师上课的PPT每一页都看不懂,他还是要拼命翻能找到的一切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啃,一直啃到图书馆熄灯关门,啃到头晕脑胀体力不支趴在桌上睡着为止。

说实话,这种努力曾经是有成效的,让他在残酷的高考中杀出重围,考进清华。而且,他并不以这种努力为痛苦。对他而言,获得新知识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真正令他痛苦的是,上天赐给他姐姐绝顶聪明的智商,却只给他一颗庸人的脑袋。周围的人都是大神,让他每天都体会着老师所说的“人类认知的尽头”。

“你又退课了啊?”

“还没做完作业啊?”

“没事,还能重修嘛。量子力学量力学,随机过程随机过……”

“你去选你姐的课呗,让她给你调个分……”

“对于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本科生,我不建议提前参与科研……”

“这个科研项目对你来说可能过于有挑战性,不如……”

这样的话他听了不知道多少次,已经习惯了,甚至还学会了自嘲。他渐渐接受了自己是个平凡人的事实。如果不是那天晚上的一个电话,他毕业后应该会按部就班地跟着导师读硕士,然后去考教师证,到高中当个物理老师,平凡地度过一生。

但他还是接起了那个电话。那是他父亲的直系领导、“精卫”号任务的总指挥打来的。

考虑到很多历史资料都已经湮没,在此有必要做一些说明。

“精卫”任务是中国首个针对外太阳系的载人探测任务,2031年发射,途径木星、土星、海王星,预计于2039年回到地球。这种漫长的载人航行在21世纪初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但因为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太空技术在几年内突飞猛进。叶凌霄的父亲当时在空军担任试飞员,受此鼓舞,提交了宇航员的申请书,经过重重选拔,最后成为了“精卫”任务组的一员。

如果一切顺利,在接到那个电话的时候,父亲应该正从航线的最远点——距离太阳35亿公里的海王星外侧——发回喜报,告诉全世界,人类太空航行最远距离的纪录已经被再次打破。

但在那个晚上,他却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精卫”号失事了。.

和它的前辈——美国的“勒维耶”号、“加勒”号、欧空局的“北方女神”一样,“精卫”号也是在抵达距离太阳35.亿公里的位置时突然失事的。尽管新闻都尽量低调报道,甚至封锁消息,但所有信息汇总起来,就是这么个结论:四艘飞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向抵达同一个日心距离时,都发生了某种不可告人的严重事故,全员丧命,原因不明。

得知消息后,叶凌霄还来不及感到悲痛,一股彻骨的寒意就顺着他的背脊爬上来。

在那里,日心距离R=35.亿公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

当天晚上,叶凌霄和姐姐叶凌云一起坐上一辆挂军牌的黑色SUV,黑灯瞎火地行驶了七八个小时,然后被送到一个密不透风的军事基地里,接受各项检查。

检查极其详细,不仅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也包括精神状态,甚至还进行了DNA测序。然后是两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训练不仅包括前庭功能、超重、低压、振动、野外生存等宇航员科目,还有武器qiangzhi使用训练,甚至还包括间谍设备的使用。

简直莫名其妙!叶凌霄多次抗议,要求航天员中心对此进行解释,得到的答复是“无可奉告”。

同样抱有疑问的不止他一个。在基地里同时受训的有近三十人,但他们至少都是大学教授,或是重大专项工程的总设计师。比如叶凌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