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 (第1/4页)

喧闹过后,满场久久无声,几乎没有人相信自己的耳朵。

众人情状,薛向自然看在眼里,这个结果,他也预想到了,要不然,此前就不会反复预热,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众人的反应竟会如此激烈。

“同志们,怎么,好像都听惊诧啊,是觉得我这个主意不好?”薛向笑道。

薛向问罢,依旧半晌无人应声,叙旧,廖国友方道:“书记,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别说三条,就是一条,我相信大伙儿也认为太过了啊,这简直是在撒钱啊!”

可不是撒钱么,这三项,哪一项都等于变相在往老百姓兜里塞钱。

细说来,薛向很明白时下干部的心理,也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惊诧。

因为这会儿的干部,便是思想再先进的,也决计没有所谓公仆意识,其实骨子里普遍还是代党牧守一方的思想。

建国数十年来,政府一直都是在想着怎么在维持农民生计、农村稳固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弄出钱来建设国家工业,工农业剪刀差可不是说说而已,可以说,从上到下,从贴补工业到支持政府运作,绝大部分压力都给了农民、农业。

即使再有悯农情怀的干部,也不会认为如此思想有什么错,毕竟把国家建设成工业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如何都是崇高的目标,农业、农民有牺牲,等将来国家强大了,工业发大了,再反哺农业就是!

可以说这种观念才是最普遍的,而这会儿,薛书记捏了这么雄厚的资金,不去发展县里工业,反而要彻底免除农税,割断从农业抽血的管道,如此具有颠覆性的做法,怎能不让众人惊骇。

当然,若薛向是这个世界的官员,恐怕亦会如是想,奈何他魂穿后世,最是清楚往后的工农业是何走想,即使到二十多年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和农业的现状还是没有如何改变,大片土地抛荒,无数农民进城做工,至于工业反哺农业,几乎已然听不到声儿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剖心沥胆

既然薛向熟知历史,他又何必再走弯路,虽然他现在无力改变全国局面,可为官一任,便应造福一方,更何况萧山实乃穷困偏僻之地,农业、农民的种种惨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而眼下,薛向已然将别,再不为萧山这五十万农民做些什么,即使萧山港成,他也不会有多么自豪。

说到底,他薛某人做官,追求的成就感,不是源自引进多少商业资本,也不是减少了多少贪污浪费,更不是打击了多少违法犯罪,归根结底,还是老百姓得了实惠,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念他薛老三的好!

正是有着这层认知,薛老三才会在将去之际,一口气推出原本该时机成熟时推出的三项惠民政策。

“廖书记这话怎么说的,这怎么叫撒钱了,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

薛向接茬,又道:“大家不用这种表情,这三项看着费钱不少,其实用不着许多,我给大伙儿算笔账,先说这免除农税,原本咱们萧山一年财政收入也就百来万,而这百来万中有八十万是来自农税,也就是说,免除农税后,差不多是减少了八十万的财政收入,算是给原来的财政添了个大缺口,可实际不然,试想想,咱们的蔬菜大棚今年再进行最后一次扩容,扩容后的大棚蔬菜面积,将达到一万五千亩,几乎占了全县农田面积的五分之一,而大棚蔬菜在现下看来,纯属暴利,自然不在免税之列,也就是说,咱们免税的对象主要还是针对那些土地实在贫瘠,又轮不上大棚蔬菜的。”

“而这部分群众原本就对无法享受到大棚蔬菜的福利,而心存怨怼,咱们给人家免税也是理所应当的,再者,大棚蔬菜是暴利,从这上面挣得的税款,将远远超过原来的春秋季麦、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咱们这个免税是既让县委县政府得了面子,还惠及了最贫苦的农民兄弟,又缩小了贫富差距,乃是一举三得。”

“再说这个中小学九年教育免费的举措,同志们,老话还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然,那是封建社会的特殊体制下的恶果,但不管什么时候,科教兴国,知识改变命运,都是站得住脚的道理!农民为啥穷,还不是吃了没知识的亏么?若是因为穷,下一代没受教育的机会,不一样是个没文化的农民么?上次,我路过石牌乡,碰到一老农带着孙子放羊,我闲暇无事,便坐过去,和老农攀谈几句,尔后又问他五岁的小孙子长大了想干什么?小娃娃说放羊;我又问放羊干啥?娃娃说娶媳妇儿;我再问娶媳妇儿干啥?娃娃说生娃;生娃干啥?放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