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部分 (第1/4页)

下去,他们只能看着沿路的街灯在艾玛欢快的脚步中一盏一盏亮起,爱丁堡缭绕的迷雾模糊了视线,汹涌的情绪没有给人们任何迟疑的空隙,就在大脑里掀起了一场情感风暴。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你为其拒绝了自己、拒绝了世界,却依旧傻傻地等候,即使你知道不管等多久他也依旧不会回头;即使在想念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里都痛不yù生,可是你依旧学不会放手。你说,“我认了,从喜欢上他的那一刻我就认输了。”深爱注定无法拥有时,包括你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说:放弃吧。真的不值得。但是只有自己内心明白,是真的放不下。如果能够放下,早就已经放下了,谁还会画地为牢困死自己。

这样的人傻吗?傻,愚蠢至极。他不知道自己傻吗?不,他知道,而且比任何人还要清楚明白,只是依旧。依旧义无反顾依旧奋不顾身依旧飞蛾扑火。也许,这就是爱情。

艾玛等待了自己深爱着的德克斯特,这让“一天”充满了童话般的sè彩;但是一场车祸让她没有能够和他走到生命的尽头,这让“一天”充满了俗套的艺术sè彩;可是,这一次等待的人换成了德克斯特,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等待。却成为了德克斯特继续生活下去的唯一勇气,这让“一天”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最后,德克斯特回想到了自己和艾玛认识的那一天,一切都那一天开始,其实也早就在那一天结束了,这让“一天”的痛苦刹那之间席卷而来,如此童话如此现实如此艺术,如此矫情如此俗套如此低劣,却如此美好。

她等待了他十七年。拥有了三年的幸福;他享受了二十年的美好,却用自己的余生继续等待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最童话却又最现实最残酷的故事,如同闪电般狠狠地集中了观众,那种汹涌的悲伤和遗憾将所有空气都抽光,窒息的感觉轻而易举地就让泪水和鼻涕狼狈地在脸上肆意横流。

埃文…贝尔从来都不是煽情的,即使在“恋恋笔记本”那部赚了无数热泪的电影之中,其实埃文…贝尔也是有意在控制电影的煽情指数,不过“恋恋笔记本”作为埃文…贝尔第一次导演的作品,其实还是算比较刻意比较煽情的了。紧随其后的“神秘肌肤”就逐步将埃文…贝尔的风格建立起来。不刻意煽情不刻意说教不刻意矫情。更多的反思是在许多细节之中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这一次,“一天”的故事本身就带着一种矫情的文艺味道。使得电影整体风格略显煽情,特别是在艾玛遭遇车祸去世时,这种文艺的风格到达了巅峰,几乎所有人都在疑惑着:埃文…贝尔这是怎么了?这可不是埃文…贝尔的电影风格,包括“首映”的艾略特…卡特等记者在内则有些幸灾乐祸——看来埃文…贝尔导演生涯终于是要出一次纰漏了,虽然说“一天”整体质量依旧不俗,但却无法与埃文…贝尔之前那些优秀的作品相提并论。可是埃文…贝尔很快就给出了他的答案。

德克斯特压抑到痛苦的沉闷,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闷在了拳头里,所有的发泄都被生活的重压狠狠抑制在了胸膛里,而故事的最后还是回到了1988年的七月十五号,让故事在开始的地方结束。无限的余韵在那浪漫的拥抱、美好的亲吻、欢快的脚步中悄然满溢出来。

这让人不得不流泪,让人不得不震撼,让人不得不信服,强大的反思漩涡,蛮横而不讲理地将所有人都拖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这个故事,绝对不仅仅只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爱情故事而已,余韵袅袅的反思在脑海里不断回荡。

而对于进入首映式的媒体记者来说,他们却是完完全全兴奋了起来,哪怕此时泪流满面的狼狈也没有阻止他们嘴角微微上扬的笑容。当电影院灯光缓缓亮起来时,被电影结尾的余韵震撼到无法思考的记者们却忽然意识到:当看完电影,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再否认他们之间的火花,有人相信才怪!

这就好像当初“恋恋笔记本”一样,瑞恩…高斯林和瑞秋…麦克亚当斯两个人热情似火的恋情,从大屏幕一直蔓延到了现实生活中,两个人轰轰烈烈的热恋了一场。这一次也是如此。

在“一天”的故事里,艾玛和德克斯特的眼神交流、笑容交换、觥筹交错,折shè在安妮…海瑟薇和埃文…贝尔身上,是如此的真实可信。艾玛和德克斯特之间的故事,记者们更愿意相信,这其实就是安妮…海瑟薇和埃文…贝尔之间的故事。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两个人内心深处都始终怀揣着对彼此的爱,而坚守着爱情的底线,但是双方却坚持“我不能以我尚未成熟的心去试探着和你在一起,因为你就是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