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人与人之间不能一概而论 (第1/1页)

顾行走下楼梯,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喂。”顾盼在旁边开口。 “第一,我不叫喂……”顾行强调道。 “好好好,顾行!”她抱着卷子,“你带手电筒了吧?” 顾行把手伸到背后,摸摸书包小兜。 隔着一层布料,依旧能体验到粗又硬的手感,但他嘴上恶声恶气,“没带,晚上回来非让你摔一跤不可!” “切……”顾盼撇撇嘴,两人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几分相像,顾行用这语气说话,反而说明他带了手电。 恰逢此时路灯亮起,两人和站在商店门口的爸爸挥挥手,便保持一米的距离,迎着晚风往学校赶去。 一路无话,顾行大脑没有闲下来,还在思考其他事情。 顾家确实不富裕,但很幸运的是能有一套鼓西小区的房子。 按照学区划分,兄妹二人初中能进入距离小区不到300米的仁爱中学,这是各方面都称得上不错的公立学校。 再通过保送或者中考,就可以进入两条街之外的镇海中学。 可以这么说,在镇海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点与最好归宿,就是进入这所顶级高中。 算上同属的蛟川书院,镇海中学一届大概700名学生,按照往年行情,能录取四十余个清北,比例相当夸张。 顾行很满足。 他觉得自己与很多同龄人相比,已经处于领先身位。 就算家庭条件一般,但毕竟有个好学区。 接近校门口,周围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交谈声也越嘈杂。 戴好白底红字的校牌,两人穿过古香古色的校门,快步走进灯火通明的教学楼。 沿着走廊直行,有不少相熟的同学朋友朝二人招呼问好。 尽管他俩彼此之间会斗嘴吵架,但对其余人而言,顾家兄妹性格阳光开朗,乐于助人,情商也不错,脸长的还好看,相处起来很舒服。 走进高三(1)班教室,这里大半座位已经坐满了人,顾行来在顾盼身后的位置,把背包里的书掏出来放到桌洞里。 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同学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不过自习铃声尚未响起,还是有人在窃窃私语。 “数竞集训队的人都回来了?” “听说咱们进集训队的三个巨佬全没选上。” “乐成寄宿中学不是也有两个人吗?” “全省一共5个集训队成员,全军覆没。” “啊?我还以为今年能出个国家队呢……” 顾盼起初打算做一篇英语的短文改错,听到周围人的话语,便奋笔疾书先写了一大半,来到正在讨论集训队选拔结果的同学身边,露出一个灿烂笑容。 “能帮我看看嘛,还差一处错误没找出来,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同学把注意力分散到卷子上,就没心思考虑其他事情了。 这场讨论无疾而终。 顾行将这一幕看在眼里,修长手指转了两下笔,低头继续看他的物理题。 离自习开始还有五分钟,他的同桌总算赶到教室,身材瘦削,步伐轻快的像是开了疾跑,一个箭步就闪进了座位。 丁冉指了指顾盼旁边的空座位,“沈巨佬还没回来?” “她在家休息,”顾行放低声音,“你去网吧玩了?来这么晚。” “打了两盘游戏,又去外面吃了顿饭……”丁冉的表情只能用眉飞色舞来形容,“告诉你个好消息,我开黄金晋级赛啦!” 隔着一条窄过道,与丁冉处于同一排的男生听到两人聊天,忍不住插了句嘴,“小礼拜也敢去网吧啊?” 镇中周末作息是大小礼拜轮着来,这周赶上小礼拜,实际上就放星期天的一下午,时间很紧凑。 “这有什么的?”丁冉满不在乎,“我和彳亍哥现在没高考压力。” 他们所在的高三(1)名号是创新班,汇聚了全校最顶尖的生源,各项综合成绩都十分优异。 尽管镇中不以竞赛见长,但取得的成果也还算不错。 去年年底的全国数竞决赛,省队一共21个人,镇中占了5个,全部来自创新班。 其中沈关山等三人排名前六十,进入了集训队。 剩下的两个倒霉蛋,就是顾行与丁冉。 他们俩排名一百开外,只拿到银牌,都签了复旦数院一本线约,大概率今年秋天还要当同学,甚至能成为室友。 这成绩在创新班里平平无奇,并不算突出。 好在复旦虽然不算特别顶尖的院校,但也还不错。 因此两人现在非常放松,就算是高三的小礼拜,他们也敢在周末去网吧玩游戏。 “羡慕啊……”男生扶扶眼镜,他为了准备高考都一年没碰过游戏了,摇摇头排空脑中杂念,又去刷英语的阅读理解。 顾行还趁着自习没开始的最后时间,跟同桌小声聊天,“我说了别叫我彳亍哥!” 他这外号高一才出现。 全怪戴望舒。 一篇《雨巷》课文,除了描绘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还把彳亍这个词和他顾行结合到一块。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