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理寺陈少卿 (第1/2页)

笑了几声后,皇上又恢复了严肃的样貌。“驸马,来看看这个”。皇上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密封。 陈丽君上前几步,站在皇上身边,接过密封,不明所以的拆开查看。 陈丽君越看越心惊胆战,眉头也不可察觉的紧锁。“西凉怎么会突然出兵”。 皇上愤慨道。“朕也纳闷,当朕得知时,西凉那边已将关三城拿下”。 又舒了一口长气,皇上沉重道。“不仅如此,西凉似乎很了解我国,知道此时我国正是空虚之时”。 陈丽君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才缓缓开口。“会不会是吐番”。 吐蕃跟西凉乃是邻国,又长年互通商路,若是真的合作攻打大明,也不是什么稀奇,再加上,本身吐蕃突然到来,就很令人奇怪。 皇上摆了摆手。“不会,因为昨夜使团被行刺了,安吉死了”。皇上长舒一口气。 这才是让他最头疼的一点,安吉在哪死都行,唯独别在大明土地上,还是皇城脚下。 这下好了,安吉一死,吐蕃势必要找大明算账,到那时就算吐蕃不跟西凉合作,也得合。 陈丽君紧锁眉头,她自然也深知这一点,北境战乱还未平息,若是再来个西凉,吐蕃,只怕到时...支撑不住的不仅是财力,更多的是粮食与人力。 “唉,朕也深知,战争四起,最受苦的是百姓”。皇上叹息道。“可哪有怎么样,朕也左右不了事态的发生”。 陈丽君算是听明白了,脸色凝重,双手作揖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查明刺杀真相”。 皇上听闻这句话,面色好了些,深呼一口气,缓缓起身走下台阶。“少民,之前朕怪你,怪你满腹经纶,却只想开个戏楼”。 皇上路过陈丽君的身边,停留在了门口,感受着阳光洒落在身上。“后来当朕得知,你是为了霄儿,放下前途无量的人生时,朕知道,朕错怪你”。 “儿臣从未怪罪过父皇”。陈丽君对着皇上的背影作揖道。 皇上轻笑一声。“你不怪罪,可有人怪罪,怪朕不该登这个皇位,怪朕不该迟迟不立太子,怪朕不该活这么久”。 “父皇……”。 皇上出手打断了陈丽君开口。“民儿,朕也有不服,朕就是想让那些人看看,看朕活的好好的,坐的好好的,将这天下治理的好好的”。 “可总有人阻挠朕”。皇上心中复杂的咽了咽口水。又转过身。“民儿,你愿意帮朕吗?”。 陈丽君双手撩起衣袍,跪地叩首。“儿臣冯少民,愿为大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好”。皇上双手扶起陈丽君。“有你这句话,朕...知足了”。皇上重心的拍了拍陈丽君手背。 “但是民儿...倘若真有一天,朕累了,朕不在了”。皇上眼眸低下含着眼泪。“朕希望你能护霄儿一生,朕...亏欠她母亲太多了,朕不想再亏欠霄儿”。 陈丽君低沉了一下,脸色凝重的走到殿门,撩起衣袍,对着太阳双膝跪地,举起三根手指在耳边。 “我...陈丽君在此立誓,无论几生几世,都愿护佑李云霄,若有违同,愿下阿鼻地狱,永世不得好死”。 陈丽君对着天明,重重的磕了头。 李云霄,无论这是不是一场梦,只要跟和你在一起,我此生足矣。 皇上满眼疼惜的点了点头,冯少民的人品他还是知晓的,既然能说出,便可真做到。 “好”。皇上收回低沉的情绪,转身又坐到龙椅。“冯少民”。 “儿臣在”。陈丽君连忙起身,又转过身子道。 “朕封你为大理寺少卿,彻查使团之死一事,还我大明清白,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陈丽君没有丝毫犹豫,又撩起衣袍,双膝跪地作手道。“臣冯少民遵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皇上点了点头,从腰带上拔掉一个金牌。“朕赐你一枚令牌,有它在,可随意调遣六部人手,也可...先斩后奏”。皇上把令牌扔在了桌上。 陈丽君起身,上前几步,伸出手去拿书台上的金牌。 皇上又连忙按住陈丽君的手背。“无论背后主使是谁,你都不可徇私舞弊”。皇上眼眸犀利的盯着陈丽君。 “要不...儿臣再立个誓言”。陈丽君清澈神情的对视皇上的眼眸,指了指身后的殿门道。 “哈哈”。皇上干笑了两声。“朕信你”。皇上收回了手心,暗示陈丽君将令牌拿走。 这时,王公公也带着御膳走了进来,陈丽君见状赶紧把金牌进起袖中。 皇上绕过书台走到陈丽君身边。“走,今日咱岳婿两个好好的喝一杯”。 陈丽君脸上有了笑意,大大咧咧道。“那儿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两人落座在王公公摆放好的椅子上,王公公则是站在一旁,负责给两人斟酒。 “尝尝这个”。皇上夹了一块鸡肉,放在陈丽君的白瓷里。“正宗南方的白切鸡”。 陈丽君夹起白瓷中的鸡肉,放在嘴唇小咬了一口,眼眸瞬间一亮。“好好吃哦”。 皇上显然被陈丽君突然的憨傻一愣,他怎么觉得陈丽君像地主家的傻儿子,一副没出息的样子。 “哈哈哈哈,好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