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唐和大汉的算盘 (第1/1页)

没有思绪的情况下。 李烨再一次的开始了推演。 但一连好几次的推演过去了。 结局都是没有太大的差距。 即便是多出了慈禧手下十万大军的情况下,匈奴却依旧是没有预想中的退兵。 而李烨不是战死,便是因为京师守卫军死伤惨重,之后被慈禧和李镇夺位成功。 不过,在一连推演了多次之后。 李烨也终于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似乎,匈奴不将守卫京师的力量消耗殆尽,便不会退兵?” 这是一个明显很违背常理的事情。 明明守卫京师的力量增强了。 而匈奴,仿佛就像是跟京师死磕上了一样,不把京师守卫力量消耗得差不多,就是不退兵。 一切就好像是计划好的一样。 既不提前退兵。 也不会在京师守卫力量明显不多的情况下,先攻入京城再退兵。 “匈奴只是为了消耗大夏国力?” 李烨右手揉了揉眉心。 只是在片刻之后,便是摇了摇头。 很明显,这也不是最合理的解释。 所以,匈奴到底是为什么,每一次都要在京师守卫军死伤惨重的时候才退兵呢? 李烨眯着眼睛,突然却是有了一种想法:“或者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匈奴在消耗京师守卫军的力量,而是有人在借此同时消耗匈奴和大夏的力量!?“ 似乎抓到了一个可能性。 李烨决定,开始证实自己心中的猜想。 事实上。 大夏国此刻,虽然被李镇在土木堡葬送了五十万精锐。 却也并不是还没有其他的力量。 兵马大元帅赵匡胤,西凉太守董卓,燕王朱棣手中,都还有大量的军队。 只要他们能驰援。 绝对能很轻松的抵御住匈奴的攻击。 但是一来。 这些人都是镇守大夏边关要地,手中大军轻易动弹不得。 二来,李烨深知这些人野心,如果真的诏令他们进军勤王。 便无异于引狼入室。 所以在以往推演的时候,并没有诏令他们勤王的打算。 不过此刻, 李烨心念一动:“开始推演!” 【天启元年一月九日,你号召天下进京勤王!以传国玉玺为令,命令兵马大元帅赵匡胤进京勤王!】 【天启元年二月一日,匈奴三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你率领京师守卫军守卫京师。】 【天启元年三月一日,你的京师守卫军死伤惨重,原本早该赶到的赵匡胤带着二十万大军赶到,和匈奴激战!】 【天启元年三月五日,匈奴死伤惨重,退回塞外。】 【因为功勋卓着,你被迫封赵匡胤为宋王,赵匡胤趁机掌控朝堂,你成为了傀儡皇帝。】 【天启元年三月二十六日,塞外传来战报,大汉和大唐在十日前,同时突袭匈奴王庭,匈奴王庭死伤惨重,大单于被迫逃往北方草原。】 【天启二年正月一日,宋王赵匡胤黄袍加身,逼迫你退位,谥号:恭。】 【本次推演结束。】 赵匡胤篡位的结局基本在李烨的预料之中。 但这并不是李烨所关心的东西。 “大汉和大唐在匈奴退兵之时,突袭了匈奴?” 李烨眯着眼睛,目光紧紧盯着推演的过程:“果然是如此。” 随后。 李烨再进行了几次的推演。 分别是命令董卓,朱棣等人进京勤王。 而结局和过程,也几乎都是一样。 大汉和大唐,都是在匈奴和大夏几乎伤亡最大化的时候,对匈奴发动了突袭。 如此一来,也就是证明了,李烨此前的猜测并没有错。 匈奴之所以如此怪异的退兵,正是因为大汉和大唐的谋划! 这两人,都是要借着匈奴和大夏你死我活之际,渔翁得利!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之后。 现在李烨所面临的问题,便只剩下了一个。 李烨眉头紧皱:“大汉和大唐吗?” 李烨知道。 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便是说服大汉和大唐,提早对匈奴出兵。 但是李烨知道。 这事情,可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汉皇刘彻,唐皇李世民。 这是李烨在前世,几乎如雷贯耳的两个名字。 都是堪称华夏千古一帝的存在。 又怎么可能轻易的说服他们两人呢? 李烨眯着眼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一次的开始了推演。 【天启元年一月十日,你派遣使团分别前往大汉和大唐,劝说汉皇刘彻、唐皇李世民对匈奴用兵。】 【天启元年一月二十日,你的使团分别到达大汉和大唐,刘彻和李世民拒绝了你的请求。】 【天启元年二月一日,匈奴二十万大军兵临京师……】 【……】喜欢帝国时代:开局抽取卫霍双将!()帝国时代:开局抽取卫霍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