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开启民智的底气 (第1/1页)

一声询问。 孔子皱眉,随后却是深深的看了李烨一眼,缓缓点头:“人之聪慧也有别。有生而知之者,称上智;有生而愚笨者,称下愚;上智者下愚者寥寥,余者皆为中人之姿。” 说着上智之人的时候。 孔子连眼睛都没有眨上一下。 直勾勾的盯着面前的李烨。 很明显。 在孔夫子看来。 李烨这位大夏的天子,便是他所说的上智之人了。 否则。 他实在是不明白。 李烨以不到双十之数的年纪,为何会懂得这么多的东西。 甚至仅仅一番话,便是将他坚守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全都打破了。 而面对孔子的回答。 李烨却并未有什么过多的解释,而是点了点头,顺着孔子的话继续说道:“生而知之者于天生愚笨者皆是寥寥。就连夫子你也曾言,你非生而知之者,不过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聪慧如此,人之善恶亦如此。多有不同,需得因材而施教。” 顿了顿。 李烨抬头望向孔子,是细细道:“就连夫子你这样的当世圣人,尚要学习半生,才能从心所欲,而不踰矩违礼。更何乎常人?” “是故,若期百姓人人知礼、懂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也。在此间,必以刑法框束,则尽善尽美矣。” 一语之后。 孔子点头苦笑:“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善。” 深呼一口气。 孔子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目光灼灼的望着李烨,是朗声道:“那么,老朽便只剩最后一个请求。 ” 李烨依旧是微微欠身:“夫子请直言。” “陛下何以待民?” 这一次。 孔子眯着眼睛,浑身气势高涨了起来。 连眼睛都不眨上一下,直勾勾的盯着面前的李烨。 而李烨也明白。 此刻。 已经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孔子周游列国这么多年。 可以说。 其足迹几乎是踏遍了中原四国的每一个角落。 可谓看遍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如秦,唐,隋,汉四国。 国力强则强矣。 各国天子,也是雄心勃勃,堪为一代雄主。 然而。 在雄心的加持下。 是各国为了一统,近乎疯狂的扩充军备。 如今中原四国。 国力,军备,可谓是空前的强大。 然而在这样的繁荣之下。 却是四国的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 在四国近乎竭泽而渔的重税重赋之下。 早已经是苦不堪言。 而孔子对于此,痛恨之际,却更多的是无奈。 即便是他,也根本无力改变这样的局面。 所以。 眼下面对李烨,孔子问出了他心中藏在礼仁主张之下,最深层的一个思想——民本。 面对孔子的询问。 李烨却并没马上回答孔子的问题。 反而是抬头,笑着反问道:“那么夫子觉得,此刻朕当政,当以何而兴大夏?” 孔子不假思索,当即便是朗声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李烨缓缓点头,却又再次询问:“若必不得而去其一,斯三者何先?” 孔子微微皱眉,继续道:“去兵。” 李烨颔首:“必不得再去其一,斯而者又何先?” 这次孔子没有犹豫了,当即答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故去食矣。” 李烨笑着点头:“夫子此言大善。” 这一句之后。 孔子原本紧绷下来的神色,也随之带上了笑意。 因为很明显,李烨同意了他方才的那番话,自然也就是同意了他的民本主张。 然而,还没等孔子松口气。 李烨却是话音一转,再次询问道:“ 然朕曾听得夫子曾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言,一直不得其解。” “敢问夫子,此言何解?” 仅仅是寥寥数语,孔子的神色则是变得前所未有的严肃。 因为李烨这句话,所询问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解读问题。 而问的是。 纠结在中原大地,依然数千年之久的根本问题——民智。 孔子这句话。 愚民还是惠民? 在这个问题上。 或许数不清的贤君圣主都曾为之头疼过。 然而最终,他们所选择的还是同一个答案,愚民…… 无外乎。 这世界的大部分权力,永远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的。 而随着这权力带来的财富、知识,也是被这群人牢牢的攥在手里。 而这批人,几乎是不可能被打倒的。 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包括着各大世家,门阀乃至是孔子这样的学派首领。 甚至就连天子本人,也是要算在内的。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