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秦王政驾崩 (第1/2页)

“倭寇?” 朝会上,李烨眉头微皱,看向兵部尚书诸葛亮。 “孔大人所说,可属实?” 在现任韩王李在严国书抵达的同时,诸葛亮也已经得到边关邸报。 “回禀陛下,此事应当是真的,只是倭寇到底有多少人,又打到哪儿了,臣尚未得到情报。” “只能确定,此番倭寇来袭,应是针对我大夏,不过高句丽在前,且是我朝属国,这才被倭寇视作敌手。” 诸葛亮沉声说着,朝堂上已是一片阴云。 倭寇的实力如何,大夏尚不清楚,这是一个神秘的敌人,此前肆虐闽粤沿岸的倭寇,不过是倭寇国内浪人,这点朝堂上没有人不清楚。 见诸葛亮说完,孔子接着道。 “陛下,倭寇生性残暴,此前攻击新罗,两百万余新罗人,至少有数十万死在倭寇手里。” “男子杀,女子淫,老弱妇孺无一放过,此等畜生,比之匈奴女真等,也是不遑多让。” 孔子俯身跪地。 “陛下,新罗人虽不是我朝百姓,但倭寇亦以我国为目标,臣不愿看见我大夏百姓,也被倭寇祸害,烦请陛下出兵,将倭寇阻在国门外!” 随着孔子发声,孔子在礼部任职的一众门生,也纷纷跪地。 “请陛下出兵,将倭寇阻在国门外!” 其余文臣武将,也是附和下败,一时之间,除却寥寥数人,再无一人站立。 李烨也有心出兵。 大夏民生初赈,他可不想放畜生进国内肆虐百姓。 环视一圈后,李烨目光落在站在原地的诸葛亮身上。 “诸葛大人,莫非你有其它想法?” “你认为朕不该出兵?” 诸葛亮抚须而笑。 “非也。” 他拱手道。 “陛下,咱们应该出兵,但出兵多少,却是一个难题。” “哦?” 李烨应了一声,等待他的下文。 “陛下,我大夏强盛,然群狼环伺,外有强敌,若是只看见一个倭寇,只想到一个倭寇,恐怕会出现意外。” “怎么说?” 李烨来了兴趣。 “陛下,臣认为,我大夏出兵应在精不在多,同时要往四个方向调兵,才可保证战火不燃烧到国境内。” “哪四个方向?” “其一,国内城!” 诸葛亮侃侃而谈。 “此前隋朝于国内城退兵,高句丽又逢倭寇之乱,无心再守,国内城空空荡荡,却又是四方之要害,进可遏制大隋野心,退可挡住倭寇东进,此处陈兵十万,可比东北边境陈兵二十万要更加重要。” 李烨心中沉思,很快想清楚了国内城的重要性。 他点头称赞道。 “先生所言,字字珠玑,如此,可派十万军守国内,不知先生认为,何人可守国内?” “当卫侯爷莫属。” 诸葛亮转身,对单膝跪地的卫青方向拱手。 后者起身,对诸葛亮先施一礼,又扭身对李烨请命。 “陛下,臣不才,却愿守国内,保住此机关要地!” “好,卫爱卿走一趟吧。” “是!” “诸葛先生,不知第二处呢?”李烨兴致勃勃看着诸葛亮。 “第二处,当为江南。” “倭寇浪人此前肆虐江南,后被卫将军逼出沿海,想必不甘,如今倭寇大举来袭,若是北方难以突破,难道倭寇不会再从江南下手。” “而今江南虽有五万军常备,却无统兵大帅,是以,臣推荐赵侯爷前往江南镇守,可保江南无虞。” 赵云有将才,无太多帅才。 可若是江南出现倭寇,以赵云的性子,必然会迅速出兵剿灭,斩尽杀绝,用来对付彼时已然心急的倭寇,正好合用。 这一次不等赵云请命,李烨已经命令道。 “赵爱卿轻身前往,尽快抵达扬州。” “是!” “其三呢?”李烨又问。 “其三,是河套一地。” 听见河套平原,之前兴致高涨的李烨眉头顿时紧促。 此地是打下匈奴后占得的一亩三分地,同大元接壤,此前李烨从未想过,大元会这么早跟自己开战,可诸葛亮既然提了,肯定是看见了其中危机。 李烨不认为自己能比诸葛亮更聪明。 思虑过后,他谨慎问道。 “先生是认为,大元会乘火打劫?” 诸葛亮笑而不语,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让李烨越发心慌,准备在朝后仔细询问。 李烨藏住心底忐忑,镇定问道。 “先生认为,河套应由谁人去守?” “燕王朱棣,冠军侯霍去病,有此二人,若是大元胆敢南下,可保证其大军碰壁当场。” “好!” 霍去病在朝堂上,朱棣却远在燕王府邸。 李烨任命完霍去病,又命人起诏,令朱棣赶至河套平原同霍去病汇合。 至于二人所带兵卒,则是京营中抽出的二十万精锐,以及四十万各省新练精兵,加上河套当地驻军,共计百万余! 这个数量令李烨心安。 哪怕大元发疯,提兵数百万南下,也不可能凿穿河套。 “先生,最后一处呢?” 李烨本以为,诸葛亮的最后一子,将会落在北方,也就是隋朝割让的西南八城,那里是他计划的关键一环,却不想诸葛亮却道。 “秦!” “秦?!” 李烨瞳孔一缩,惊愕看向诸葛亮。 “先生,大秦同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