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圣人王阳明 (第1/1页)

“你是何人?” “草民,王阳明。” 金銮殿上,李烨仍是不敢相信。 大夏西南的黔州,有个龙场驿站,而龙场驿里,竟然真有个王阳明! 他年纪不小,应该在四十左右,皮肤粗糙双手粗砺,正对上方拱手,蓄发微乱黑一簇,灰一簇,身上衣物也是灰衣,如斑驳立在那里,宛如乡下走出的老农,身上却带着一股子莫名气质,让人说不出来。 如果真要计较,大概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眼睛都不会眨动的那种状态。 “王阳明?” 李烨咀嚼着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自让他如雷贯耳。 “你不是叫王守仁吗?” 李烨回过神来,笑着道。 王阳明自带气度,脸上轻笑。 “在下的确叫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山人,朋友也叫我王阳明,无论哪个称呼,都是我。” 话虽这么说,他却没有纠正李烨的意思。 朝堂无人,早已散去,李烨只是为了见王阳明,才选定这里。 “你此前遭遇秦桧等人陷害,不知也就罢了,既然知晓,朕自会为你平反。” “而你护木有功,想要什么赏赐?” 李烨问道。 只能说,有些人死了,但他的身影无处不在。 李烨都有些无语了,慈禧这帮人怎么回事啊!怎么踏马作了那么多孽! 王阳明听闻天子赏赐,没有喜意,唯有从容。 “臣许久未归,想要回家看看。” “你家是?” “余姚。” 这去了还能回来吗? 李烨不知道,但他不想把这个阶段的王阳明放掉,这也是出将入相的猛人啊! “既然要回江南,那便给你个江南巡察使的职务吧。” “谢陛下。” 王阳明谢过,转身离去。 这时,李烨突然问道。 “王卿,你在黔州,可有着作?可想过开宗立派?” 王阳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被称为最后一个圣人,功、德、言,三者皆有,后无来者。 李烨有教派系统,但始终没有选定,他想看看能不能等到儒教出现的那一天,看看数据再选定。 “有,些许拙作,若是陛下想要,臣可双手奉上,开宗立派,末学不敢如此。” 李烨眼睛一亮,对着身旁小春子点点头。 后着跟着王阳明离去。 半日之后,王阳明手稿来到李烨手中。 果不其然,心学已成。 “要不要把这东西给孔夫子送去,让这两位圣人认识认识?” 李烨心中闪过这个念头,还是选择了放弃。 心学脱于儒学,但其中不乏释与道的颇多精华。 或者说,早在另一条历史线上的宋朝,三教合流就已经逐渐出现了,这东西要是被孔夫子看见,对方可能也会欣喜,但万一恰恰相反呢? 只怕孔夫子会带人跑去堵王阳明。 “算了,还是回头再研读吧。” 李烨将心学手稿放入阁中。 这时候,门外有脚步声快速靠近,李烨眉头微皱,小春子立刻跑出去了解情况。 “陛下,是边关急报!” “哪处边关?!” 李烨坐直身子,表情肃然。 眼下的大夏,可谓三面开花。 也就是商业经沈万三之手振兴,军伍经诸葛亮之手也焕发出活力,才能这般打仗,要是早些年慈禧李镇当朝,恐怕就不是三面开花,而是三虎分夏。 “是酒泉关。” 小春子脸上掩饰不住的喜色,李烨也长出了一口气。 酒泉关不像易城,不像国内城,它太近了。 之前为了安民众的心,李烨命人散布消息,北关大捷,他对此很有信心,不光是因为两名身经百战的统帅,这里的兵员也是三方最多的,不可能翻车。 “我方伤亡如何?”李烨问道。 “战报上说,在四万左右,不过匈奴的伤亡,在咱们的五倍之上!”小春子赶忙回答。 “四万……” 李烨抿着这个数字,长叹口气。 虽是一场大胜,可己方伤亡实在不小。 “陛下,另外燕王择日会率兵回京,同行者还有突厥大汗之子,阿史那苏尼。” “此事交给孔尚书,命礼部择人恭迎十里。” “是。” …… 苏尼曾经也是个有理想的少年,他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突厥可汗之子,注定要成为草原之王,随着年岁见长,他走过的路越来越多,去过大元,去过大隋,去过大唐,悄然去过大汉,唯独没有来过大夏。 他设想过自己前往大夏京城的场景,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以断臂形象,坐在囚车中来到大夏京城,还要直面大夏百姓调笑嘲讽,投掷赃物。 “这就是突厥世子?看起来不怎么样嘛。” “能怎么样,到底是蛮族,你还指望他长得多好看?” “好臭!” 有百姓谈论,有人扔臭鸡蛋烂菜叶。 周围押送的士卒早就让开了一段距离,对此没有阻止,反而乐见如此,只要没人扔石头,他们就不会关心。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